站内搜索:
“长者饭堂”为社区养老积极探路
日期:[2018-07-24]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杨朝清

据《人民日报》报道,广州率先尝试“长者饭堂”,扎扎实实地推进以“大配餐”为重点的社区养老服务。截至今年4月,952个“长者饭堂”已遍及基层社区,惠及150余万老人。老人不用买菜、不用做饭、出门走几步路,就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午餐。老人吃得放心,子女家人忙起事业来自然也更加安心。

目前,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猛烈的冲击。同时,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呼唤养老服务的转型升级。不论是养老院“一位难求”,还是收费过高,抑或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解决养老问题既需要“问题意识”,也需要“过程意识”。除了居家养老与民营养老院,老年人应该有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选择,譬如社区养老、互助式养老。

作为一种创新的产物,“长者饭堂”为社区养老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社区养老模式兼具了居家养老和民营养老院的优点,老人们虽然还是居住在家中,却能得到助餐配餐、上门探访、家庭医生、志愿服务等社会支持。社区养老将老年人需要的各类服务引入社区,却没有对老人们采取集中供养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文化、家庭边界与代际关系的矛盾与冲突。

透过“长者饭堂”这面镜子,我们可以更多地发现人与人、家庭与社会的关系。“长者饭堂”不仅解决了老人们的“吃饭难”的问题,还让他们实现了与朋辈群体的交流和对社会的融入。“长者饭堂”彰显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养老服务更靠谱;不仅让老人们“吃得更好”,也让他们“心里更暖”。

社会流动的加速,让许多老人“空巢又空心”;子女不在身边又难以“常回家看看”,让这些老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有些老人即使和子女相距不远,子女也足够孝顺,却依然难以“吃到一个锅里”——老年人和年轻人在生活方式、口味、偏好等方面存在着鲜明的代际差异,迁就一方“委屈”另一方的做法,终究难以长久。

“长者饭堂”不仅解决了老人们的饮食问题,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对于有些老人来说,吃什么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他们在意的是能够和老邻居、老朋友闲话家长里短,在乎那种人与人之间浓浓的人情味。“长者饭堂”不仅助力了“老有所养”,也助力了“老有所乐”,让老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多光亮与色彩。

面对前所未有、亟待突围的老龄化困境,需要激发社会活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长者饭堂”是一个好的开始。面对“银发浪潮”,我们需要不断健全养老保障网络,为老人们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服务,让他们老有所依,让他们的生活更有品质、更有格调。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