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画中消夏乐
日期:[2018-07-29]  版次:[A08]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瓷枕

清 金漆骨绢本彩绘人物广绣花卉折扇 广东省博物馆供图

槐荫消夏图

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鱼纹枕 广东省博物馆供图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暮热游荷池上》中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把盛夏的炎热与乘凉的快意写得栩栩如生。 夏季的山林,树茂林密,风清气爽,自然也是古人纳凉的好去处。这些也都在不少绘画作品中成为了历史印记。

而对于勤劳聪明的古人,同样也有不少纳凉的用具,其中还有是 “挥扇送风”。远在奴隶社会,殷代已制成“羽扇”。到了西汉,京城长安有位能工巧匠丁缓,为了祛暑,他把七个一丈长大轮连在一起,做成一个扇凉风的七轮扇,“一人运之,满堂寒颤”。中国人在两千年前制成如此巨扇,堪称世界奇迹。三国时,我国出现专门藏冰消暑的冰窖,叫“冰馆”。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冷饮,当时已有冰冻甜酒。屈原《楚辞》就说: “挫糟冻饮,酌清凉兮”。古代虽然没有空调器,但民间却有很多消暑器具,常见有竹夫人。曹雪芹在《红楼梦》小说中就写到这种东西,薛宝钗出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来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即“竹夫人”。这种“竹夫人”长约一米,是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间通空,四周有许多洞孔。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能收风窜散,供人取凉,可谓巧妙,常用在床上。

“竹夫人”这种原始“空调器”在炎炎夏日,人们倍加珍爱。虽然在现代生活,已经很难体会古人避暑的心情,但通过艺术品,我们似乎还能想象一二。

(收藏周刊编辑部)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陈福香 梁志钦 曾贵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