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打车难”卷土重来,监管政策应刚柔相济
日期:[2018-08-02]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江德斌

据报道,自“网约车新政”实施,至今已经两周年。近日,多地打车难问题伴随着频繁降雨“卷土重来”,约车平台或显示“附近无可用车辆”或提示“排队人数较多,请耐心等待”。

网约车具有方便、灵活、服务好等特点,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不过,近来受到天气因素、各地监管政策趋紧等影响,部分城市网约车再次出现了“打车难”的情况,等候很久都没有车辆可打,令很多市民倍感不便。天气属于意外因素无法控制,监管政策则属于人为因素可以调整,应秉持鼓励创新、审慎包容原则,采取刚柔相济的方式,满足现实市场需求,解决“打车难”问题。

窥一斑而知全豹。据某共享经济研究团队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3月至7月,北京市网约车应答率下降22%,单均应答时长增加3.4倍。之所以如此,则跟当地加强网约车执法,打击非法运营有很大关系,由于很多网约车不符合标准,在执法严厉、罚款较重的情况下,就不敢再轻易接单,导致网约车运营数量骤降,市民打不到车,产生焦虑情绪,部分人为了赶时间,甚至被迫打货车出行,增加了出行风险。

其他城市“打车难”诱因与此相似。地方版网约车标准过高,令合规车辆和司机严重不足,很多司机为了谋生,违规私下开超标网约车,在监察执法不严时,社会影响并不大,可一旦执法收紧,“打车难”就立刻重现。违规开网约车确实不对,理应受到处罚,但是地方标准是否合理,是否导致网约车供给不足?则就需要反思了。市场正常合理需求不宜过度压抑,应适时调整地方网约车标准,增加供应量,以满足市场所需。

网约车新政发布两周年以来,部分城市根据实施情况,结合市民的反馈意见,对地方网约车细则主动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状况。诸如杭州出租车和网约车从业人员“两证合一”;芜湖将车辆要求从三年放宽为五年,降低车辆轴距和排量要求,取消了网约汽车驾驶员证六年有效期规定等;福建泉州降低对车辆准入门槛;甘肃兰州将原先的车辆轴距、不得接入多平台等要求删除。

由此可见,网约车监管政策并非一成不变,各地应多考虑实际情况,以满足市民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为原则,对网约车细则进行适当调整,尊重市场竞争规律,鼓励良性竞争,以市场发展倒逼行业升级。归根结底,网约车作为城市出行工具,乃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监管政策也当与时俱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