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韦力:藏书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 一路读下来,沉淀出了自己的世界观
日期:[2018-08-12]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天禄琳琅宋版首部著录乾隆御题《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古书之美》 著者:安妮宝贝 韦力 出版:新星出版社 发行: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 2013年1月第1版

《古书之爱》 著者:韦力 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 2016年4月 北京第1版

《古书之媒 ——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 著者:韦力 拓晓堂 出版发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11月第1版

著名藏书家韦力,曾撰写有多种关于古籍和藏书的著作。在他所著的《古书之爱》里面,通过《藏书报》对其的专访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读书和藏书的态度。韦力认为,藏书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历史上的厚重典籍,虽然思想各异,但我一路读下来,慢慢沉淀出了自己的想法,夸大里说,就是自己的世界观。形成世界观对我而言,是个更重要的事情,如同形成了自己的软件系统,我用这套系统来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使我有了对这个世界进行独立判断的能力”。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整理

1

您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与您进入古书圈有无关系?

韦力:我搞古书收藏,好像跟我的思维方式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我不想拔高自己,喜欢古书时还不到二十岁,没有一个成熟的思想,我对古书的喜爱,自我感觉天性成分占的比重更大。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对古的东西、对传统的东西有一种本能的亲切感。以前搜集的古物很多,不仅仅是古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古书的兴趣越来越浓,盖过了对其他藏品的喜爱程度。但并不是说就不喜欢其他藏品了,我没有那种从一而终的概念,不可能“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只爱,爱你那一种”。

这个世界上好的东西、美的东西都太多几乎让我目不暇接,我是个贪欲很浓的人,希望各种好东西都能收入囊中,但是我已活到五十岁的年纪,当然明白“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我不可能占尽天下的美好,因为自己能力有限,财力有限,时间更有限,我能把已占有的照顾好,就已经不错了。当然这只是个理性的想法,俗语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有时候或者讲大多数时候,我都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往往做出那些超过自己能力的事,其实这么做后果往往不好。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我的知天命年纪刚刚到,生日那天仔细地想着应该如何知天命,但感觉自己仍然不能正确地看待自身,也同样不能入世地适应这个世界,由此更加看出自己的愚钝。虽然愚笨,但是心眼儿挺好,古语说“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2

藏书这件事对您的影响有多大?这个影响包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在藏书的过程中,您得到了什么?

韦力:这个话题不太好回答,因为太大了,我试着说一说。我有三十年的藏书经历,我觉得藏书这件事,如果算一件事的话,它已融进了我的骨髓中。正如上面所说,藏书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因为我不是专家,不专治一经,读的书就很博杂。前贤的思想都凝聚在古书之中,我读了这么多的杂书,那各种不同的观念,也会在我的脑海中产生碰撞,碰撞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所谓的思想。这么说来,藏书的确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它让我变得客观,变得对任何事情不喜欢盲从,懂得了兼听则明……

话说回来,书是百科的,也有很多达观的书影响了我,让我有达观的一面,同样也有务实的一面,这样能够让自己尽量地活下去。虽然万事有不平,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是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英雄,那就以小人物的姿态和身份苟活于当世。藏书对我的生活也有影响,生活的公平之处,在于给每个人每一天的时间都是均等的,我把大量的时间耗在藏书和读书之上,其他方面的生活就会差了很多。古人认为,人生的乐趣应当在“读异书饮美酒赏名花对故人”,我把这四件美事凝结在了第一条。在通人眼中,当然活得很乏味,但这真的没办法,我也希望自己占尽天下的美好,但我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有限,得到了其一,只能放弃其他。

在藏书的过程中,我觉得得到了挺多,最大的收获应当是快乐吧。我是个占有欲很浓的人,每得到一部朝思暮想的书,都能让我兴奋一番。这种快乐难以跟他人分享,在非藏书人眼中,得到这么几本破书,有什么值得欣喜若狂的?但快乐没有什么标准,自己觉得快乐就是快乐了,向他人炫耀,想得到同乐,那近似于痴心妄想,于是,慢慢就变得“独乐乐”。当然这种快乐只是一种浅层的表象,有着独立思想的人,才有着独立的人格,历史上的厚重典籍,虽然思想各异,但我一路读下来,慢慢沉淀出了自己的想法,夸大里说,就是自己的世界观。形成世界观对我而言,是个更重要的事情,如同形成了自己的软件系统,我用这套系统来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使我有了对这个世界进行独立判断的能力。

3

您聊到了读书和藏书,您认为这两者之间,有界限吗?您更看重哪一点?

韦力:我觉得没有不读书的藏书家,收藏书籍不只是书籍的简单堆积,否则藏书就变成了极无聊的一件事。而今书籍的出版数量大得惊人,如果简单地比数量,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一件事情了,可拿一张大面额的支票,比如填上几千万,然后到图书大厦,告诉经理说,将你们大厦里的图书,每种来一部,然后用卡车拉上几百车回来,装在一个楼里面。就数量而言,大概一天就能成为中国藏书最多的人,但这个玩法,有什么意义呢?无非就是个仓库保管员,因为这些书跟自己没有什么呼应。但今天各地的藏书人,还有不少是如此的藏书法,就是喜欢到废品收购站,买回大量五花八门的旧书,至于这些书有没有价值,或有没有用,并没有人太关心。各地都在搞十大藏书家的评选,而这种评选的方式,大多都是以数量说话,认为家藏十万册的书就比藏八万册的水平高。还是那句话,跟书亲近的人总算是一个好人,但是,好人,不一定有好的方法论,所以说,藏书还是应当有所讲求,至少要对学术史有个基本的了解。但这仍然需要读书,所以我觉得读书与藏书,是鸡和蛋的关系,没必要非分出来孰先孰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割裂的。至于哪一点更重要,这就等于问我,鸡和蛋哪个更重要一样,以我这种浅薄的水平,我分不出来。

(本文节选自韦力《古书之爱》)

古籍专题收藏的分类方式

按内容,可分正经正史,历代文集,弹词、宝卷,戏曲、小说,词类,佛经。

按形式,可分抄校稿本,套印本,活字本,精刻本,版画,藏书家所刻书。

按出版年代,可分宋元本、明刻本、嘉靖本、清三代本。宋元本事实上包括宋之前的历代古籍,为称呼之便,通称“宋元”;清末民国年间,宋元本日见珍稀,明刻本就大受重视了;嘉靖本是明刻本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嘉靖时发明了“枯柴体”,第一次将刻书字体标准化,从而使大量的翻刻成为可能。嘉靖本用纸几乎都是上等白棉纸,纸白墨黑,因此深受后世藏家喜爱;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的出版事业达到了顶峰,刻印书籍风格多样,刻版及印刷的精美程度均达到了极致,被后世称为“清三代”本。藏书家将此类字体的清中早期刻本称之为“软体字本”。

道光咸丰年间,江浙成为全国文化的中心,但太平天国战争使许多书和书版一起被焚毁,后世十分少见,以至清刻本的珍稀程度甚至超过某些明刻本。例如清道光年间灵石杨氏连筠簃所刻的《说文解字义证》、清嘉庆十八年刻本《幼学堂诗文集》等。

(本文节选自《古书之美》)

韦力

著名藏书家,故宫博物院兼职研究员。浸淫古书三十年,私家藏书当世无两。留心古书版本、递藏掌故之外,致力于中国古代藏书家遗迹的考察与研究。著有《批校本》《书楼寻踪》《鲁迅古籍藏书漫谈》《中国古籍拍卖述评》《芷兰斋书跋》(初集、续集、三集、四集)《古书之美》(合著)、《古书之媒》(合著)、《古书之爱》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