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古砚一路看涨 藏家建议入门可选新砚
日期:[2018-09-02]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歙石井字大方砚,清乾隆

■莘田款端石砚,此为清代黄任藏砚,后入藏宫廷

■歙石荷叶式砚,此砚为清乾隆 宫廷造办处所制御用砚

■箕形陶砚,唐

■端石砚,清

■青釉砚台,唐

若要深究砚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当时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砚台又称研,是一种研墨的工具,它是伴随笔墨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由于汉代人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现在砚台的鉴赏功能远远大于实用功能,但是丝毫不影响砚台在收藏界的地位。

从2010年以来的拍卖市场来看,砚台的价格跳跃式拉高,个别古砚成交价已攀升到1400万元,过百万的价格已经是家常便饭。不过,砚台拍卖价格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有藏家建议,相对于古砚,新砚的好鉴别、易观赏、价格低渐成为砚台收藏的新关注点。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古代文人十分重视砚台,死后还用之殉葬

砚台一物,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于研磨的石槽、石板。目前所知道最早的成型石砚,出土于一座战国秦墓,跟毛笔、墨块放在一起,文房四宝在这时就已有其三了。

汉代的砚,往往还附带一块研石,就像捣药的杵,被称为“研杵”。这说明当时墨锭制作工艺尚未成熟,不能用手捏着墨直接在砚上磨,需用研石将墨块碾碎磨细。东汉之后,随着制墨工艺进步,墨锭可直接用手捏着磨,就不需研石了。宋代则已普遍使用,明、清两代品种繁多。

古代汉族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宋代米芾对一方山形砚台爱不释手,还专门为它写了《研山铭》,连续三年抱着砚山入睡,真是痴迷到一定境界了。

早期的砚注重实用,普遍造型朴素,只有一些贵族墓葬才会出土比较精美的砚。唐宋以后,日常所用的砚造型也日渐丰富。比如唐代流行龟形砚、鱼形砚,明清流行牧牛砚、虎伏砚等,精彩纷呈。

最常见的砚台的制作材料是石材,有来自广东端溪的端砚,来自安徽歙县的歙砚,来自甘肃南部的洮砚,来自河南洛阳的澄泥砚等等,这四种砚台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端砚又称作端溪石砚,位列四大名砚之首。另有“南端北易”之说,“易”指河北易水砚。

名人藏砚催热市场,精品多为机构收藏

古人云:“ 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 ”。足见砚对于文人的重要性,纵观中国历史,书法家嗜砚、藏砚、编砚谱、著砚文者,代不乏人。其中特别著名者如唐代柳公权、宋代欧阳修、米芾、苏东坡、陆游;清代朱彝尊、高凤翰、纪昀等,他们的《论砚》《砚谱》《砚史》《研评》《砚录》《说砚》《阅微草堂砚谱》等影响深远。

明清两代,藏砚赏砚之风盛行,在砚台上铭刻文字成为文人雅好,他们或抒发感情,或记录一段故事。除了文人题铭之外,还有一些砚台的“打开方式”也出人意料,没有一份说明书,还真不知道古人是怎样使用的。西汉时期,墨块小如丸药,当时的每方砚台都配有一个研石,将墨丸碾碎,类似于捣药。还有一方明代镂空雕花铜暖砚,青铜制成,四周雕花,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研墨,下层可放置热炭。这样,即便在冬天,人们也不用因为墨汁凝结而频频研墨了。

砚台收藏有两次高潮。一次在宋代,随着文人阶层的壮大,人们逐渐对文人专属的砚萌发强烈的兴趣。时人搜罗各朝古砚,尤以六朝、唐代的名人用砚为甚。另一次在清代,古砚收藏被纳入宫廷典藏范畴。乾隆四十六年完成的《两清砚谱》即是宫廷古砚收藏的梳理与总结。民国至现代,古砚收藏也为人们所看重,其中尤以机构收藏为精。

拍卖价格一路走高,新砚或成新关注点

过去,砚台在多数拍卖行都作为“杂项”之一参与拍卖,这多少让一些爱砚的藏家感到惋惜,但是近年来砚台在拍场的表现可谓是惊喜连连。有数据显示,即使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年和2009年春拍上,其拍卖成交率也达70%至84%。2009年后,砚台收藏市场不仅回暖,而且势头强劲,一路飙升。西泠上拍的98方砚,成交94方,成交率达96.8%,总成交价为1419.9万元,其中一方清代“和轩氏紫云砚”以548.8万元成交,创下当时拍卖历代名砚的最高纪录。

2010年,北京保利春拍,清乾隆“乾隆御用”御题诗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以1400万元成交,打破了其时砚台拍卖的世界纪录。

而在2012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一方清铭紫云砚估价150万元至250万元,成交价也高达586.5万元。由此可以看出市场一直未被关注的名砚已经成为众多藏家关注的焦点。

有专家认为,古砚经过几千年的流传,珍品古砚寥若晨星又很难鉴别,名家藏砚查询考证艰难,常使藏家望而却步。此外,关于古砚作伪的手段很多:旧匣装新砚,旧砚刻假铭,用墨色掩盖水泥修补过的残砚,摹刻伪造名砚等等……

然而,新砚就没有这么多的麻烦,一砚在手,一目了然。如果搞不清楚,刻砚、铭砚者都健在,一打听也就了然。

另外,砚的功能发生变化,古砚以实用为上,新砚则主要供人欣赏与收藏。新砚不仅继承了古砚的式样,而且又使雕刻艺术深化发展。雕砚家在追求“新”“奇”“美”的过程中,利用砚石的自身结构、形状、石品花纹等特点,“以石构图,因材施艺,以色取巧”,突出自然神韵,制作出的砚台也因此受到藏家的喜爱。

有藏家建议,要介入砚台收藏,应量力而行去选择砚台等级。如果鉴别能力较强,可以收藏古砚;对于初级入门者,可以考虑收藏新砚。

藏砚逸闻

黄莘田晚年清贫也不愿出手一方砚台

陶渊明曾说:“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古代文人对砚格外喜爱,认为“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

米芾则是出了名的“砚痴”,他曾经因为看上宋徽宗的砚台,直接将用过的砚台揽入怀中的故事流传至今。相比“米癫”,苏东坡爱砚就显得文雅而矜持。他酷爱砚上铭文这一“风流雅事”,他藏有的端砚、鼎砚、洮河砚、天石砚几乎都镌刻有砚铭。“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郡洮岷,至中国。弃矛剑,参笔墨。岁丙寅,斗南北。归予者,黄鲁直。”不仅写出了洮河砚特点,还说明了此砚的来历渊源,更表达了对赠砚朋友黄庭坚的谢意。

清代中期的诗人黄莘田,把自己的居所称为“十砚斋”,自号为“十砚翁”,嗜砚如命。“燕园三老”的张中行曾将米元章爱石、钱牧斋爱书、黄莘田爱砚相提并论。黄莘田曾亲自到广东挖掘上等砚石,专门请苏州著名的制砚高手顾二娘为其制作了十方砚台,对这十方珍砚还分别取有“芳名雅号”相传黄莘田晚年生活极其贫困,有一商人特意携千金来买他的砚,但黄莘田痴砚之心不改,宁可忍受清贫生活,也不愿轻易出手一方砚台。

(本版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