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9家机构申请虚拟银行牌照
日期:[2018-09-10]  版次:[A22]   版名:[财眼周刊]   字体:【
■廖木兴/图

巨头们的下一个战场?

金融科技的发展衍生出新的金融形态。8月最后一天,香港首批虚拟银行牌照申请正式关闸。香港金管局称将于年底或明年一季度发放8-10张虚拟银行牌照。蚂蚁金服、腾讯、京东金融、小米、众安在线、中新控股等机构纷纷传出申请意向。有业内人士认为,虚拟银行成为各家金融科技企业探索金融创新的新方向,在金融监管要求持牌经营的大环境下,获得虚拟银行牌照对于未来开展业务更具价值。

■新快报记者 许莉芸

虚拟银行牌照价值受关注

根据香港金管局的定义,虚拟银行指透过互联网或其他形式的电子传送渠道而非实体分行提供零售银行服务的银行。在中国内地,与此相对实体类似“直销银行”或“互联网银行”,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百信银行等。从香港金融发展大背景看,2017年9月,香港提出“智慧银行新纪元”的目标,并推出七大举措协助银行业把握金融与科技结合的巨大机遇,“虚拟银行”排行第一。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轮巨头竞逐虚拟银行牌照一方面在于看重其银行牌照展业价值,二是抢占国际市场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双重契机。

WeLab(我来贷)创始人及CEO龙沛智也对新快报记者表示,虚拟银行首先成本低,无须开设大量分行网点,主要透过网络提供便捷的银行服务,在成本结构上具有优势,参考外国部分虚拟银行,其成本只是传统银行的三分之一。其次,服务时间相当灵活,客户可以享受全天候的服务,有助于提升客户体验,鼓励他们多使用银行服务。而且,虚拟银行可借助金融科技拓展更多新服务,加上团队执行力强,设计及推出新服务的时间较短,令其在产品及服务创新上更具优势。

3亿港元资本金门槛 需提前准备退出计划

金管局方面透露,计划最早将于今年年底发放首批虚拟银行牌照8-10张。在已递交申请虚拟银行牌照的29家机构中,香港金管局相关人士表示,“有部分是已完成相关审批程序、接近完备的申请”。

今年2月和5月底,香港金管局分别对《指引》进行了两次修订,对虚拟银行母公司的能力提出了要求。新一期的修订本规定更为严格:要求申请人在申请设立时,要跟传统银行一样满足最低3亿港元的资本要求,必须有实力强大的母公司在背后提供支持,而且要准备好市场退出计划。

据香港金管局方面透露,申请人具备足够的财务、科技及其他相关资源,或者申请人的业务计划是可信和可行的,能够提供新客户体验,并能促进金融普及,或者申请人已经建立或有能力建立合适的资讯科技平台支持其业务计划,上述类型企业在申请虚拟银行牌照审核更具优势。此外还要求申请人获发牌后能较早开始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金管局并没有限制虚拟银行申请者金融资质。在5月底的最新《指引》中,前所未有地使用了诸多“欢迎”字眼,并扩大了开放资质限制。《指引》规定了金融类公司(包括香港现有银行)及非金融公司(包括科技公司)均可申请在香港持有和经营虚拟银行。

此外,与此前要求需要由受官方认可的银行或金融机构控股不同,《指引》对非金融机构设立虚拟银行的要求放宽到,可以先注册一个“中间控股公司”,再由此公司控股虚拟银行。

据香港金管局相关人士透露,去年9月宣布鼓励在香港引入虚拟银行以来,向金管局作出查询及表示有意在香港经营虚拟银行的公司超过70家。

吸储压力巨大 如何落地尚待观察

不过,香港银行界对于虚拟银行的前景并非完全看好。有银行从业者表示,香港传统金融系统已很完备,银行大多都提供网银服务,市场对虚拟银行未必买账。从目前国内互联网银行发展的实践看,虚拟银行的业务规模仍受到机构性质和监管条件的制约——首先当属其无线下网点、远程开户受限导致的巨大吸储压力,尤其是运营前期,面临着资金饥渴和高资金成本。

穆迪金融机构部副总裁尹劲桦曾对媒体表示,资金来源也将是香港虚拟银行的重要障碍——香港有严格的客户KYC(指了解客户)审核要求,并且通常个人也更信任传统的实体银行,因此预计要吸引个人存款存在较大挑战。如设立于1999年的美国虚拟银行First Internet Bank,根据美国联邦金融机构审查委员会数据,截至2018年6月底,它的净资产为2.44亿美元,总资产为31.12亿美元,相较于传统银行规模非常有限。

虽然落地情况有待考察,但这对于金融科技公司而言,无疑是一次很好的探索。“在全球范围内,金融业务持牌经营是大趋势,金融业务跨境经营也是大趋势,无论当前有无业务布局规划,提前获取当地金融牌照,都打开了互联网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想象空间,可视作是一种战略层面的考量。”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对新快报记者表示。

他认为,对于拟申请虚拟银行牌照的机构而言,在前沿金融科技研究、新模式发展、传统金融机构转型赋能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全球范围内主流的金融科技浪潮产生共振,会更容易获得当地监管机构的认可。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