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 脱贫攻坚新画卷在这里展开(2)
日期:[2018-10-17]  版次:[T13]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依托帮扶单位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资源优势,澜河镇葛坪村引进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的仙草产业,种植渐成规模。


致富典型2灵潭村

“泥潭”变“灵潭” 村民吃上“旅游饭”

来到初秋的灵潭村,仿佛走进了画中:白墙黑瓦,亭台木桥,倒映水中;开阔的田园间,小洋楼错落有致,民宿古色古香。谁能想到,这个高颜值的村庄,在三年前还是一个破落的省定贫困村。然而,经过两年的对口帮扶,如今的灵潭“破茧蜕变”,变化天翻地覆。

灵潭村距离著名的珠玑古巷不到10公里,是有着400多年生产腐竹历史的“腐竹之乡”。然而,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里多数手艺人相继选择关停自家的小作坊,村里的“灵潭”也没落成了“泥潭”。2016年,全村共有贫困户44户119人,其中无劳动能力贫困户14户27人。

为了改变灵潭村落后的村貌,来自广东省纪委的驻村工作组积极引导扶贫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考虑到灵潭村紧邻珠玑古巷,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灵潭村村委花大力气改造村容村貌,将路旁一排牛栏猪舍推倒,建成一栋栋小洋楼。同时还以农耕为主题,在“灵潭”旁边建成了一个集观赏、品尝、游玩为一体的体验式“农家乐”,吸引了大批游客。农家乐还聘请当地贫困户作为服务人员,以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并解决部分本地农副产品销售问题,实现精准脱贫。“农家乐”已于去年10月开始正式对外营业,灵潭村村民从此吃上了“旅游饭”。

小作坊变大工厂 百年品牌重焕生机

除了旅游的推动作用外,灵潭村的发展也离不开产业的开发创新。为将灵潭的腐竹技艺和蕴藏其中的乡土历史保存下来,驻村工作组在引导村民种植黄豆的同时,成立了灵潭腐竹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扩大腐竹生产规模,将原有的小作坊制作变成了现代化的工厂生产。同时还与珠玑巷等旅游景区合作进行推广,让绿色、健康的灵潭腐竹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特色农产品。

此外,灵潭村还利用丘陵地形的优势大力发展黄烟种植产业,新建20间烤烟房,以租赁的形式租给烟农进行烤烟,这样既解决了烤烟房短缺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村民种烟的热情,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2017年,村集体收入已经从2015年的1.5万元增长到56万元。

贫困户朱光凤便是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之一。她是因病和缺乏劳动力致贫的典型,丈夫因为残疾无法承担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儿子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朱光凤一个人的肩上。在了解到她家的具体情况后,村委干部邀请她加入烤烟房工作,只要每个月工作20天,就能领到2000多元的工资,几乎是以前守着耕地时半年的收入,极大地缓解了一家人的经济压力。而像朱光凤这样在黄烟厂工作的贫困户一共有10家,有了产业的支撑,他们终于能够摆脱田薄家穷的困境。

今年10月刚刚公布的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中,广东有三条村入选,灵潭村便是其中之一。在村委及驻村工作组的引领下,灵潭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产业脱贫之路,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创造了金山银山,一幅“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土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致富典型3角湾村

“甜蜜事业”创业记 独臂贫户成养蜂明星

与灵潭村仅相隔3公里的角湾村同样是一个省定相对贫困村,2016年广东省商务厅对口帮扶队来到这里时,全村贫困人数为133人,现年55岁的邹远平就是其中一人。31年前,年轻的邹远平耕过地、养过蜂、打过工,他怀揣着一个创业梦,想要凭着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番天地。然而,一场无情的意外让他失去了左手,失去了正常人的劳动能力。

这些年来,他用右手和残缺的左臂办起一个个蜜蜂箱,但囿于身体条件加上缺乏资金和销路,小规模的养蜂只够勉强度日。一间泥砖房,两亩丢荒地,三个待哺孩,养家的重担压得邹远平喘不过气。

2016年,对口帮扶单位针对这里的特点,多渠道筹集资金600多万元,逐渐开启了角湾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发展当地的“甜蜜事业”。“因为这里的山上野花较多,很适合养蜂,所以在耕种土地稀少的情况下,村里一直都有养蜂的传统,只是销路打不开,产量上不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周潮军说,正因为如此,驻村工作队坚决要对该村养蜂产业进行扶持,通过农技培训、电商销售技巧培训等方式带动村民养蜂,同时建造油菜花田景观带,在发展旅游观光的同时也为养蜂事业增加蜜源。

村里的养蜂氛围越发高涨,养蜂规模不断扩大,蜂蜜产量节节攀升。而成立合作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网购模式,让村民们也不再需要担心销路的难题。

在帮扶单位的帮助和鼓励下,邹远平斗志重燃。作为村里最老资历的养蜂人之一,邹远平将所有补助都拿来扩大养蜂规模,两年间,他将养蜂数从几箱增加到了50多箱,还创立了自家的蜂蜜品牌,当上了老板。“去年卖了600多斤蜂蜜,今年预计也会卖到600斤。”邹远平喜笑颜开,如今的他不但成了村里养蜂的明星,更是村民们脱贫的榜样。

致富典型4莲山村

爱心扶智,辍学少女不需再兼“父母职”

地处油山镇西北部的莲山村,有一对贫困户姐弟彭小婷、彭明华,父亲病故,母亲下落不明。

当时,姐弟俩租住在借村一个面积不到20平方米的狭小房间内。彭小婷除了要谋划打工挣钱,还要照顾弟弟的起居饮食,这个尚处豆蔻年华的少女,每一天都举步维艰。

2016年,已经辍学三年的彭小婷遇到了一位叔叔,来自莲山村帮扶单位——农业银行南雄市支行的驻村干部刘光海。“我当时就问她为什么不上学,是不是不想上学,没想到她眼眶马上就湿了,特别坚定地跟我说她想上学。”在了解彭小婷的情况后,刘光海被深深触动了。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接受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刘光海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帮彭小婷复学。经过一番奔走,刘光海成功赶在新学期开学前为彭小婷办好了南雄市第一中学七年级入学手续,并将其弟弟从南雄市实验小学转入位置更靠近市区的南雄市第二小学。随后,刘光海又动用了私人关系,为这对姐弟找到了一间两室一厅、方便上学的房子,自费为他们添了新衣服、新书包,还把自己的自行车送给他们作为交通工具。

2017年9月1日,重返校园的彭小婷在政府的补助、社会的捐助以及刘光海的照顾下,再也不用兼起养家的职责。“我现在没有什么别的心愿,就想好好学习,将来和弟弟一起考上大学,一起为社会做贡献。”望着刘光海,彭小婷的眼睛里充满感恩之情。

让刘光海倍感欣慰的是,彭小婷自复学以来,成绩进步明显,现在还当上了班里的副班长,“我能感觉到,从性格到志向,这个孩子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希望她能保持着这一份坚强,一路成长。”对于彭小婷未来的人生,刘光海充满了期待。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