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岭南四大家合作画再次亮相 吴作人曾题赞:叹为观止
日期:[2018-10-21]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展览]   字体:【
■1988年,杨善深、黎雄才、赵少昂、关山月(自左至右)在香港合作画前留影。

■渔汛 1986年 131cm×67cm

■万壑松风 1986年 104cm×54cm

■飞鸿奔马 1986年

■西江帆影 1986年

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

近日,岭南画派纪念馆推出“鸿雁传春声——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合作画展”,现场展出四位岭南画派艺术大家的64件精品合作画。本次展览被入选为“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这是继2014年“心照神交,珠联璧合——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合作画展”之后,“岭南四家”合作作品的再一次集体亮相。更重要的是,本次展览通过这些作品,更梳理出了背后完整清晰的岭南画派纪念馆建馆脉络。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画作

近三年时间 完成130幅合作画

“岭南四家”合作画,最早还要推回到上世纪的80年代。为什么“岭南四家”会有此举?而且赵少昂、杨善深长期在香港,而黎雄才、关山月则居住在广州,他们是如何能合作出这么多作品的?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个人,那就是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秘书长的杨奇先生。

据杨奇先生的文中回忆称,在1980年的一次四老聚会上,赵少昂老先生兴致勃勃地提出:由他们四位画家各自拿出二三十幅新作,举办一次岭南画派作品联合展览。而杨奇则建议,“何不由你们四位合作一批新作品,每幅作品都有四个人的笔墨和题款,展出后还可留诸后世呀!”没有想到,赵老和黎老居然当即赞同,杨善深也无异议,关老最后说:“这倒是一件创举,只是港穗两地往返传送,恐怕不太好办。”

由于四老对这个建议都十分赞同,至于如何跨越地域的距离,让作品能顺利合作完成,杨奇也“自告奋勇”做鸿雁,把四老合作的作品拿着两地跑。杨奇回忆“往后的日子,这四位画家便分头行事:在香港,先由赵、杨在宣纸上先行命笔,然后送去广州,再由黎、关补画;在广州,则是黎、关先写,再交香港赵、杨完成。”

经过1980年至1982年中近三年时间,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的130幅合作画终于完成。

评价

“画家们心照神交的具体显现”

1983年,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展览面世,“岭南画艺——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四人合作画展”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开幕,展出作品题材广泛而又无一雷同,四人先后落墨,却能心领神会,构图十分协调,因而引起海内外美术界热议,好评如潮,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吴作人也题赞:“岭南四家,荟萃一堂,叹为观止。”

据了解,1983年至1987年间,类似的展览先后在中国香港、新加坡、三藩市、广州等多地举行。

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在介绍这些合作画时称:“赵少昂的绘画风格是属于灵动型,他通过笔、墨、颜色来反映对象的型和质;关山月则跟他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如果说赵少昂的风格是灵活,跳跃的笔触,那么关山月则是比较拙、涩,表现出运笔成金的笔墨特点;通过这样对比出来的画面会显得非常厚重,而杨善深则善于运用散松、扭动的笔触来表现对象的特点,这样则从整体上给前两种对比相对强烈的笔墨统一起来,而黎雄才的笔墨则是比较精准、干练、雄健的风格,所以,便构成了这些刚柔并济,紧松有度,妙趣横生的画面特点。”

美术史论家于风则评价称,“首先操笔落墨者,决定着整幅画的立意布局,这固然重要,但继续补缀者,或曾写一花一树,或补绘一鸟一虫,或添置一石一水,既不悖于起首布局的本心,又要随势生机,时出新意,最后更由一人作统的收煞,使整幅画面臻于妙境,这整个合作的过程,正是画家们心照神交的具体显现。”

建馆

关山月四幅梅花 筹来一百万元捐款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领域的改革大幕初启,广东的文化事业及对外交流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自近代以来,广东便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前哨站,承担了更多对外交流的重任。“岭南四家”的合作画甚至一度被认为是“穗港及海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事件”。

1985年,广东省高教局作出“岭南画派、广东音乐要好好地研究”的指示,岭南画派在新时期再度成为广东文化的标杆。为此,广州美术学院于同年10月成立了岭南画派研究室,岭南画派的艺术理想与创新精神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岭南画派研究室成立的消息令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颇为振奋,他们在几经传递、辗转交换中完成大量合作画同时,还时常感念岭南画派先师的教诲,萌生了为岭南画派建立纪念馆的想法。

1986年,岭南画派纪念馆开始筹建,起初,时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梁世雄受黎雄才、关山月的委托,到香港拜访赵少昂、杨善深协商建馆事宜。在动员香港实业家周成泰捐别墅作纪念馆场馆未果后,赵少昂表示“广州是岭南画派的发源地,岭南画派纪念馆应该在广州建”,这个观点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同。在黎雄才、关山月的努力推动下,馆址最终得以选定在广州美术学院校园内。两年后,在香港联袂举办“岭南国画展”,面向海内外募集捐助资金。其中,关山月赠予香港实业家梁知行四幅梅花精品,筹来一百万元捐款,为纪念馆筹集到第一笔经费。历时四年多,这个由岭南建筑名家莫伯治院士与何镜堂院士设计的岭南画派纪念馆于1991年6月8日隆重落成。

据介绍,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画派命名的纪念馆,岭南画派纪念馆的重要任务是收集岭南画派前辈画家的生平事迹材料、传世杰作和有关文物。在1991年开馆之际,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四位大家就捐出了近百件合作画,成为纪念馆的首批藏品及镇馆之宝。

(本文参考资料由岭南画派纪念馆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