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让名贵鱼“游”进寻常百姓家
日期:[2018-11-17]  版次:[A08]   版名:[发现广州]   字体:【
●林浩然院士的团队在石斑鱼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石斑鱼苗种的规模化生产,使原本名贵的石斑鱼不再稀奇,进入了寻常市民的餐桌。

●林浩然院士和阿尔伯塔大学鱼类生理学家彼得博士一起建立了使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诱导鱼类产卵的新技术。

●林浩然院士和彼得博士研究出的新技术,在生产中推广成效显著,被学界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个里程碑”。


年轻时,林浩然喜欢泰戈尔的诗句:“向前走吧!沿着你的道路,鲜花将不断开放!”几十年来,他不断前行,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石斑鱼等名贵鱼儿纷纷“游”进了寻常百姓家。

1950年9月,未满16岁的林浩然入读广州岭南大学(后来被并入中山大学)生物学系。在著名鱼类学家廖翔华教授的引导下,他迷上了种类繁多、经济价值巨大的鱼类,之后留校任教,与鱼类结下不解之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林浩然在农村参加“家鱼的人工催产”的研究。当时,餐桌上常见的鲜鱼是四大家鱼,即“青草鲢鳙”——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此外还有鲤鱼、鲫鱼等。最初鱼苗是天然捕捞的,存在苗种不足的问题,高效的鱼类人工催产剂研制和苗种规模化繁育亟待解决。林浩然和同事们做了一些尝试,效果并不理想。

改革开放后,林浩然被公派到加拿大访学,遇到了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阿尔伯塔大学鱼类生理学家彼得(Richard.E.Peter)博士,两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合作研究,建立了使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诱导鱼类产卵的新技术,在生产中推广,成效显著,被学界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个里程碑”。这项新技术被命名为“林彼方法”,这是国际鱼类学界首次用中国人名命名的技术。

“其他的肉质产品都是供不应求,鸡肉、猪肉、牛肉的价格每年都有提高,唯独水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不但没有上涨,还有所下降,市场上不愁没有鱼吃,这是我们研究工作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林浩然自豪地说。

进入21世纪,在解决了淡水鱼类苗种繁育关键问题后,结合广东省海域辽阔的优势,林浩然将目光转向海水鱼类繁殖和养殖领域。十年过去,他的团队在石斑鱼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石斑鱼苗种的规模化生产,使原本名贵的石斑鱼不再稀奇,进入了寻常市民的餐桌。

【 院士小百科 】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和情欲、感觉有关,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

多巴胺受体:是通过其相应的膜受体发挥作用的一种位于生物体细胞上的受体。

拮抗剂:与受体结合后本身不引起生物学效应,但有阻断该受体激动剂介导的作用。

【 人物小传 】

林浩然

鱼类生理学家和鱼类养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鱼类生理学和生殖内分泌学研究的倡导者之一。

统筹:张英姿 陈红艳

采写:吴晓娴

编辑:陈颖雅

制图:陈凤翔

广州院士活动中心与新快报联合策划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