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宋拓黄庭经》《石鼓文》 曾引起古代文人互怼
日期:[2018-11-25]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宋拓十七帖文徵明朱释本

■宋拓群玉堂帖本千字文

■宋拓黄庭经

■宋拓黄庭经

清代王澍质疑董其昌王世贞,吴云何绍基反驳翁方纲

在“安思远藏善本碑帖十一种”中,宋拓就有七种,宋拓晋王羲之十七帖文徴明朱释本;宋拓黄庭经;宋拓晋唐小楷;宋拓唐怀仁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宋拓群玉堂帖本千字文;宋拓小字麻姑仙坛记;宋元间拓石鼓文。其中有趣的是,《宋拓黄庭经》《石鼓文》一度引起众多古代文人争论。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宋拓十七帖文徵明朱释本》

安思远曾用6.6万美元购得

《十七帖》是东晋王羲之的著名草书,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唐时弘文馆曾摹勒上石,其本末有一大“勅”字,下刻“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俗称馆本,但原刻本未见流传,后世传本多据馆本辗转摹刻。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广泛搜集王羲之墨迹,《右军书记》记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草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及言语,以数相从缀成卷”。

由于《十七帖》是王羲之著名草书,因此摹刻极多。资料显示,传世《十七帖》当以唐弘文馆本系统为最佳,较为真实的再现了《十七帖》原卷之貌,其特征为文末有“勅”字及题记。

根据资料记载,较早收藏此帖的是元代赵孟頫,后来到明代文徴明也在上面题跋,他写道:“右《十七帖》一巻,乃旧刻也。此帖自唐宋以来不下数种,而肥瘦不同,多失右军矩度。惟此本神骨清劲,绳墨中自有逸趣,允称书家之祖。”他更坚信“纸墨完好,纤悉具备,诚不世之琛也,为宋本无疑”。此帖后相继出现伊秉绶、翁方纲、吴荣光等跋文。

清乾隆时,毅堂潘有为曾以沈周的画跟同乡交换而得到,后来传及他的侄子潘伯临。道光至光绪年间曾经伍元蕙、潘廷龄、孔广陶收藏。1994年,在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安思远以6.6万美元购得。

同样是王羲之的手笔,《宋拓黄庭经》也有不同版本存世,这本与上海图书馆藏本为一石所拓,为宋拓单刻帖。有趣的是,对于这幅《宋拓黄庭经》,古人也直接在题跋上就争论一番,董其昌跋:“宋时所刻是吴通微摹本,又经王着临手,已非右军本色,惟米元章《书史》所载禇河南绿绫临本致佳耳。”而王世贞则推测“恐是《秘阁续帖》本广行人间耳”。对此,清代王澍则不认可了,“两先生最名能鉴古,不知何遽目眯至此。”他认为“此本为王侍书所临”,但清代的广东画家罗天池也参与了争论中,“以为王侍书所临,未知何据也。”

王靖宪先生在《安思远藏善本碑帖选》中称,此《宋拓黄庭经》四十五行“渊”字避唐讳缺末笔,为少见之本,罗天池定为“唐摹宋拓”。明王世贞在跋中称此本书法“幽深淡宕,其风格姿韵远出诸本之上”。此本有明王世贞、董其昌、陆继儒;清笪重光、王恭寿、罗天池等题跋。明代为沈纯甫、沈问卿、陈孙绳所递藏,清后期归孔氏岳雪楼、裴景福壮陶阁所珍藏。

民国年间归裴景福壮陶阁收藏,后归广东李启严,1992年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安思远以9.9万美元所得。

《石鼓文》为传世最早石刻文字

安思远所藏为宋元间所拓

《石鼓文》为我国传世最早的石刻文字,内容系用四言诗形式记述东周秦国君游猎之事,字属大篆范畴。由于镌刻在十个形如鼓形的石上,因名“石鼓文”,也称“猎碣”。唐初发现于陕西天兴(今陕西凤翔)三畤原,千余年来几经迁徙,现藏故宫博物院。《石鼓文》原刻大约七百余字,宋时存四百余字,因历代不断捶拓和搬运,风化等原因,现尚存二百七十余字。

《石鼓文》不仅有关史事,其篆书更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唐张怀瓘称赞:“落落珠玉,飘飘缨细,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书断》)。被书法家奉为大篆书之圭臬,尤其对近代篆书曾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宋元间拓石鼓文》题跋中,翁方纲虽写长篇论述,唯独“一空籀史金石史”使得吴云、何绍基双双反驳,籀史金石史如何空法?“疑不能明矣。”

从此可以看出,自古文人各有自己的深入看法,如此把观点直接题在作品上,也是古代文人传承的一道特别的风景。

资料显示,从唐韩愈、韦应物的《石鼓歌》辞中知道《石鼓文》在唐代就有拓本,但已无流传。

传世拓本以明代范氏天一阁珍藏北宋本为最早,可惜此本在清代被毁。清道光间在锡山发现明安国十鼓斋珍藏旧拓十种,其中北宋拓本三种分别命名为“先锋”、“中权”、“后劲”本,此三种拓本后流入日本,现在国内珍藏《石鼓文》旧拓,多为明代拓本。今安思远先生所藏《石鼓文》为宋元间所拓。乾隆时曾为江艮庭,后归杨寿门,曾在潘奕隽三松堂月余,后归吴云旧藏,又归李启严,后见于1992年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会,安思远以26.4万美元所得。

《宋拓群玉堂帖本千字文》

获赞“墨光耀目,精彩逼人”

《群玉堂帖》本《千字文》,唐怀素书,宋拓本。《群玉堂帖》原为南宋韩侂胄以家藏墨迹编次刻成,名《阅古堂帖》,开禧末韩氏籍没,原石没入内府,嘉定元年(1208)改名为《群玉堂帖》。全帖十卷,第四卷为唐怀素《千字文》,即此本。《群玉堂帖》在明代已散佚,仅有残本传世。由于原石为韩氏门客向若水所摹,向若水精于鉴赏,长于摹刻,此帖以摩勒镌刻精妙著称于世,故《群玉堂帖》在宋拓中较为著名。怀素草书传世墨迹有小字草书《千字文》和大字草书刻本多种,明代西安所刻本和《群玉堂帖》本《千字文》相近,可能从《群玉堂帖》本摹出。

《群玉堂帖》本《千字文》,草法富于变化,笔力矫健,摹刻技巧高超,拓墨精细,吴云称其“墨光耀目,精彩逼人”;吴荣光认为“刻手精妙,能尽笔法,毡腊得宜,古香满纸,真宋拓之最精者”。此本有明代文征明、项子京等收藏印,为宋拓孤本。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