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硕士毕业论文“云吸猫”,价值在结论之外
日期:[2018-11-29]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来论

■朱昌俊

吸猫是一个网络用语,指的是宠物猫的主人对猫咪的喜爱动作,包括对猫猫亲亲抱抱甚至忍不住使劲儿嗅等。“云吸猫”这一概念,即通过观看网络上有关猫的图片和视频等满足吸猫的欲望。据报道,近日,浙江大学一位传播学硕士以“吸猫”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做了一番研究。文中提出了通过网络看猫的“云吸猫”现象,并称“吸猫”为“精神鸦片”,引发了网友热议。

虽然“吸猫”是个颇带亚文化意味的网络话题,但王同学的论文,已经算比较严肃的研究了。这从其论文题目——《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就可见一斑。另外,像“吸猫成迷是偶然现象吗?”“吸猫迷群:数字部落中的游牧猎手”“吸猫迷群的身份认同”等章节,无论其完成度如何,至少从框架看,能说明这样的研究是超越对“吸猫”现象的表层观察和分析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进一步看出,作为网络话题的“吸猫”与对“吸猫”现象背后问题的研究,本就是两回事。不能因为“吸猫”只是一种亚文化现象,就认为没有研究的价值。

事实上,有关“吸猫”现象的严肃研究,早就有之。如今年4月,国内就出版了伦敦国王学院教授艾比盖尔·塔克写的《人类“吸猫”小史》一书。这本科普读物对于普通人更深入认识当下在网络爆红的“吸猫”现象,有不少帮助。这也正是其研究价值所在。王同学的论文方向与这本书的内容其实有较强的相关性,但这并不妨碍他继续作出自己的研究和分析。

抛开具体的研究内容不谈,相较于一般看似概念与主题宏大的本科或硕士论文,王同学论文更大的价值,体现在其能够主动对“吸猫”这一平常现象背后的问题产生兴趣,并以此为索引展开自己的研究和探寻。这一点恰恰是目前大多数本科、硕士论文所缺乏的。不难发现,时下不少本科乃至硕士论文,都容易习惯性陷入对某种宏大主题的偏好中去,而对身边的“现象”和“问题”产生不了兴趣。这并不是说宏大问题不值得研究,而是说,囿于本科、硕士生的学术能力,很多宏大主题是很难驾驭的,同时还可能因此增加对抄袭的依赖。如此一来,一些论文即便合格了,也很难说真正具备研究价值,反倒还加大了学术作弊的风险。

而像王同学这样,由自己熟悉的生活现象切入,虽然切点小,但既保证了针对性,也因为写人之未写而具有更多的创新意义,至少不会给人以千篇一律之感。一定程度上说,如果本科、硕士论文中,多一点这样的“小众化”研究,而不必一味追求高大上的宏大主题,那么这个阶段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或都能够上一个台阶,同时对于净化学术风气也不无帮助。

至于论文的结论——云吸猫是“精神鸦片”,这个在论文之外,旁人完全可以有更多的讨论。毕竟,写论文的目的本就是为了探寻问题,而不是为了追求一个所有人都认同的“正确答案”。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