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均消费达690美元! 中国人最爱在脸上“做文章”
日期:[2018-12-18]  版次:[A19]   版名:[新健康]   字体:【
■廖木兴/图

《2019全球医美消费者趋势报告》发布

中国人更爱在脸上进行改造!与英国、巴西、加拿大相比,中国消费者在面部医美治疗上消费最多!《2019全球医美消费者趋势报告》(以下简称《趋势报告》)日前由美国医疗公司艾尔建发布。报告显示,为了颜值,中国消费者在面部医美治疗上花费达到人均近690美元,远超排名第二的韩国。

■新快报记者 梁瑜 尹政军

53%的中国消费者

愿意为美丽投资

《趋势报告》显示,全球30%的消费者愿意为美丽投资,中国消费者愿意花钱为美丽投资的比例高达53%,远超排名第二的韩国。《趋势报告》还显示,全球消费者单次面部治疗的消费金额平均400美元,中国消费者在面部医美治疗上花费最高,人均近690美元;60%的中国消费者在乎外貌,并认为其有助于增强自信心。

这与此前的调查报道不谋而合——中国确实正在成为医美消费大国。根据清科研究中心2016年发布的《中国医美行业报告》指出,我国医疗美容服务量(包括手术及非手术)由2009年的270万例增加到2013年的480万例,并预计于2018年将达到1020万例。假设1个案例平均收费1万元,医美的市场规模合计超1000亿元。

艾尔建中国医疗美容事业部总经理雷红雨认为,中国消费者对外貌的在意度是最高的,认为漂亮有助于增强自身信心和生活优势,所以也会花费不菲来改变自己。她还指出,亚洲人和欧美人相比,更多是脸形宽大的问题,修饰脸形的花费更多。

中国求美者 对医美知识了解不深

根据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ISAPS)测算,2014 年全世界医疗美容总量约2020 万例,其中手术类占比47.7%,非手术类52.3%。在手术项目中,眼睑手术、吸脂手术、隆乳手术排名前三,非手术项目中肉毒素、玻尿酸注射合计占比约 70%。这意味着,从消费特征上来看,医美正从低频高额的消费模式向高频平价的消费模式改变,产业的医疗属性下降,日常消费属性更强。

报告的数据也印证了上述表述。42%的中国消费者对于注射填充剂有一定了解,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特别是对于玻尿酸等填充剂注射知晓度较高,位列受调研国家和地区前五位。

报告同时指出,70%的医美消费者流于了解与咨询阶段之间,也就是说许多医美消费者未能深入了解医美知识。“中国消费者虽然对医疗美容费用接受度高,但很多都会担心安全问题、效果是否自然和维持时间。”雷红雨称,所以部分消费者了解医美但不考虑医美,说明消费者教育需要加强。

医美安全仍需全行业重视

《趋势报告》还显示,61%的中国消费者担心医美安全问题,担心有副作用或并发症。

有调查显示,通过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搜索到99份涉及“整形”及“假药”的刑事裁判文书,其中有96份均为生产或销售假药案。这些判决书中提及的假药至少有83种,销售范围遍及全国,绝大多数为微整形注射针剂,包括肉毒素、玻尿酸、溶脂针和美白针等。

相比正规整形美容机构,价廉是黑工作室竞争取胜的法宝,但过度压缩成本往往会偏离正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些正规整形美容机构因成本较高,价格会令一些有整形美容需求的客人望而却步,从而给了黑工作室可乘之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一般黑工作室都有几倍十几倍甚至更高的利润,他们的进货渠道很多,最直接的就是参加国内举办的一些美妆行业的展销会,这些展销会上至少一半的参展企业都在卖各种三无产品,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价格有些低到你都想不到。”据了解,一些厂家推销的所谓国外原装玻尿酸等产品上,既没有中文说明,也没有正规进口医疗器械的注册证号,按照我国法律它们是不允许在国内市场流通的。

对此,多家正规医疗美容机构表示,应该加大对这些“工作室”的打击力度。广州华美整形副院长赵晶晶表示,求美者紧记“三正规”的求美理念,即选择正规机构、正规医生和正规产品,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求美安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王丹茹表示,“三正规”是基础,对于专业医生而言,不断实现自身医疗技术也是必需的,因此医美领域的专业培训更为关键。

数据

中国女性花在面部护理上的月度费用为80欧元,比名列第二的韩国高出20欧元,而全球平均月度消费不过35欧元。在面部注射微整形上,虽然中国受访者中实际接受过面部注射微整形的样本数还比较小,但实际月度花费在120欧元,而考虑微整形的意向消费金额也达80欧元,与SPA面部护理的消费相当。中国微整形市场的潜力可见一斑。

—— 《2016年全球医美趋势报告》

中国女性在面部护理上每个月要花费约583元,一年消费约7000元,在各国中排名第一,比位于第二名的韩国女性每月花费要高出146元,遥遥领先全球平均月度消费255元。

——《2018全球医美趋势报告》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