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州天河来的驻村干部 带来了新观念(1)
日期:[2018-12-28]  版次:[T08]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浮南村新上的种植百香果项目。

■贫困户廖志冲妻子有精神疾病,本与3个儿子一起睡一间房,今年12月,一家人在扶贫资金帮扶下搬进新屋。

■广州天河区扶贫工作组成员到兴宁市大村无花果种植基地走访。

■贫困户叶仕元向扶贫工作小组展示自己饲养的鳄龟。

■浮南村新建的卫生站投入使用,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精准扶贫一户一法 助兴宁35条贫困村脱贫

“扶贫,到底扶脉个(客家话扶什么)?”广州天河区工作组40名扶贫工作组成员深入梅州市兴宁13镇35条省定贫困村,开展具体帮扶工作之初,贫困户们还有疑虑:“你们真的能帮我们脱贫吗?你们能为我们做什么?”

到今年12月,天河区扶贫工作组驻村已有31个月,近1000个日夜!

如今,贫困户们家里困难解决了,掌握了谋生技能,落入袋的钱越来越多,危房改造后焕然一新,村里亮起路灯,有医有药,闲暇时间有文化广场可娱乐……村民们谈起现在的改变时,都会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称赞:“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驻村干部们,他们真心实意在扶贫。”

一户一册,一户一法,天河区扶贫工作组的驻村干部走村串户,深入了解对口帮扶的4975名贫困户实际情况,为他们制定了精准脱贫的“户项目”,从小事实事做起,着力解决贫困户村民最紧迫的问题。

@兴宁市

扶贫概况

35条省定贫困村 村村建设光伏发电

梅州市兴宁13镇35条省定贫困村,如今村村都建设了光伏发电,总装机2763千瓦,每年都有固定稳定收入,收益可持续25年左右。

每村都有一个或多个绿色产业,扶贫资金保本入股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无花果、百香果、红薯、蔬菜、优质水稻,规模化养牛、养鸡等,做到“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

记者采访了解到,天河区对口帮扶工作中,除了干部帮扶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户户有增收外,还大力整合资源,竭尽全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通过产业扶贫持续供血。

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产业化组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优质高效生态农业项目,推农产品加工项目、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使农户走上规范化生产,提高他们的种植水平,有效地辐射带动农民自主创业、增收增效。

兴宁35个贫困村,预计年底脱贫率可达95%以上。

耐心开导 为重压下的贫困户提供公益岗位

一家五口,三人重病,杨泉飞是兴宁河口村“有名”的贫困户。父亲重病去世,母亲患老年痴呆,妻子智力低下,曾将刚出生的儿子摔在地,导致孩子脑瘫,女儿则刚上小学,一家人的重担全部都落在他的肩上……

驻村队长曾灼强一谈起杨泉飞家的情况都不禁摇头。2016年天河工作组进驻,入户走访中,曾灼强了解到杨泉飞的困难情况,十分不忍,誓言尽快为他家增加收入,重振杨泉飞生活的信心。

经与村委会多次协商,杨泉飞被聘为村里的护林员,工作组又决定再聘杨泉飞为村保安,这样,杨泉飞在村里上班,每月的工资收入有1800元,平时还可以照顾家人。

工作组还经常上门慰问他一家,耐心地开导杨泉飞,为杨泉飞儿子未来的治疗发动了慈善募捐,并为其女儿提供了助学金等。

“扶贫工作队的到来,让我明白到,在你最困难的时候,真的有人愿意拉你一把,真心实意为你找活路。我要做的,不仅是感恩,更要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我可以多干一份工作,我可以多养一些鸡,我可以,我可以……”

如今,杨泉飞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从头再来 扶贫队助坚强抗癌村民脱贫

54岁的叶仕元因患喉癌,手术切除后,不能说话,只能依靠震动传音器勉强与人交流。治疗喉癌花去几十万元,不仅花光两代人的积蓄,还倒欠外债15万元,叶仕元30多岁的女儿有智力上的残疾,需要人照顾,儿子打零工所赚不多,一家人生活水平跌入谷底……

但叶仕元是个不服输的汉子,他主动来找扶贫队,希望能为他提供脱贫启动资金,劳动再致富。驻村干部罗威了解到,叶仕元有养蜂技术,但因患癌,20多只蜂箱和无数蜜蜂,不得不低价贱卖,换钱治病。

第一年,罗威为叶仕元申请到扶贫资金,购买了23个蜜蜂箱,叶仕元费心打理,首年收入便达3万多元;第二年,扶贫队又帮他再购20个蜂箱,同时,还在村里引进养龟项目,叶仕元跟着养了400只龟。

“这两年,已还债务五六万,仍欠9万元,很快就能还清了。”12月26日,新快报记者见到了叶仕元,虽然他吐字不清,表达困难,但他仍不吝于表达对自己康复的喜悦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身体力行 带贫困户学技术搞种植

丈夫患有酒精肝难干重活,刘秋容家中还有三个小孩,最大的读初中,最小的未上学——这便是荷树村驻村干部梁业山致力于帮扶的对象。

“她有种养经验,通过考察,我们推荐她种冬菇。”然而,当梁业山给刘秋容出主意时,她却连连摇头:“我怕亏本。”

“不怕,我可以带你学技术。”梁业山鼓励她说。

为了帮她学技术,梁业山大冬天骑着摩托车,带刘秋容到20多公里外的种菌基地学习。

技术掌握了,发现没地方可种植,梁业山又到镇上、村上、教育部门跑了十多趟,租借了村里废弃的学校,拉水拉电装泥巴,终于帮着刘秋容将订购的1000包菌种种了下去。

“梁队,不是你逼我干活,我肯定还躺在被窝里。”2017年启动种植后,刘秋容每天起早贪黑侍弄这些菌子,5个月后,冬菇长势喜人,卖了1.5万元。尝到了收入增加的甜头,刘秋容变得越来越有干劲,又养了100多只兔子,买了鸡苗养。

与此同时,丈夫申请了重病补助,孩子有了助学金,通过危房改造项目,新建了一栋新房,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