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许钦松:扶持年轻人是我的一个情结
日期:[2019-01-06]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许钦松 舒云万里145cm×365cm

■许钦松 春风化雨 550cm×230cm

■许钦松 南粤春晓 (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500cm×250cm

“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激励着我前行”

“不好意思,我迟到了一会。”伴着爽朗的笑声,身着绛红色外套的许钦松走进画室,他细心地嘱咐工作人员把窗户关上,以免冷风吹进来。

会谈室外面就是珠江,偶尔有巡逻艇安静地从江面驶过。许钦松的语气时而兴奋,时而感慨,他将一些从未示人的经历和故事展现在记者面前,我们仿佛看见那个朝气蓬勃的年轻小伙子,从澄海的乡村来到广州,从一个美术爱好者,到领军广东美术十几年,其中的经历,一如他笔下的磅礴山水,雄强壮阔。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27岁进画院,是画院最年轻的画家

收藏周刊:前段时间,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召开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主席团成员,您现在是中国美协顾问。

许钦松:他们让我做顾问,也说明我老了,要退出了(笑),不过事物发展总是这样,他们都评价广东美协新旧交接得很好。应该说,我在这方面有很强的大局意识,我把工作铺垫得很好,后面的人也接得很顺利。

收藏周刊:我留意到有一张1989年的老照片,您在看刘海粟先生挥毫,那时候您很年轻。

许钦松:我这个人还是有一点福气,年轻的时候就认识了很多大师级的人物,我接待过华君武、蔡若虹、刘开渠、吴作人、李可染、刘海粟、亚明、李桦、古元、罗工柳等等艺术大家。我在美院毕业之后留校,当时只有一个名额,上上下下讨论了好几轮,最后定下来给我。但是那年我爸爸去世了,我给学校写了两个报告想回家。

负责管我们的军代表把我叫到家里,他说了我一顿,让我把报告拿回去,服从组织安排。所以说,他是我的贵人。

收藏周刊:您留校之后并没有在学校当老师?

许钦松:还没上课就把我调到文化厅去了,我就在展览办公室负责书协、美协、摄协的展览工作。我这才有机会到处跑,接触那么多老前辈,我那时接待的艺术家们也不过六十岁上下,还不是老人家。

收藏周刊:这个工作经历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许钦松:这个起点对我很重要,我走这条路的起点一下就高了。后来因为要恢复美协,黄新波把我从文化厅调到美协,文化厅不肯放人。新波说美协刚刚恢复,借用一下,这一下就借用了一年多才调过去。那时胡一川也出来工作了,他说,小许,你回美院吧。新波说,你还是当专业画家吧,广东画院马上要恢复了。这出现了几个单位都要我的情况,真是奇怪。所以说,我这个人,运气很好。

我的人生目标是把画画当回事

收藏周刊:广东画院恢复后您就在画院当专业画家。

许钦松:我27岁的时候跟林墉、王玉珏同一批进画院,是画院最年轻的画家,当时能进画院是天大的事,当然也是因为我的版画作品小有名气。所以说要有人扶持,我现在搞创作奖就是感恩当年有老一辈艺术家扶持我,我现在比当年的老人家年纪还要大,现在有能耐要多扶持年轻人,这是我心里的一个情结,老一辈艺术家的这种精神激励着我前行。

记者:您接触过的名家背后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许钦松:记得有次李桦先生来广州,让我带着到处看看,那时单位没有汽车,离广东画院最近的就是越秀公园了。我就带着李桦先生逛公园去了,两个相差四十岁的人坐在公园的石凳上聊大天,想想也是不可思议。我去过他北京的家里,他住的环境很差,差得连独立的卫生间都没有。

还有朱屺瞻先生100周岁的时候,黎雄才先生画了一幅松树,贺他百岁生日,我带着画代表广东美协去上海看望他。我到他家楼下喊他,三楼探出一个面孔让我等一下,然后从阳台垂下来一个菜篮子,里面装着钥匙。老先生满头白发,透亮透亮的,他还写了一封信给我带回来。

你说我这个人是不是很有福气,我看广东没有一个画家可以像我这样,这么年轻就有这样的平台,接触这么多名家。我那时的人生目标是把画画当回事,不是卖点画拿点钱过日子,有点向前辈看齐的样子。

我学画画就是为了学一门手艺

收藏周刊:当初家里人对您的未来有什么期许?

许钦松:我的家族在南宋的时候从河南迁过来,而且曾是皇亲贵族,经历过一些风浪后,我的祖辈、我的家族都不希望后辈从政。但是我们家族出了很多名人,高第街的许广平也是许氏后人。现在潮州的许氏宗祠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一个家族祠堂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是比较少见的。

我们祖辈口口相传的是孩子们从小要学一门手艺,这样就不会饿死。因此在我们的家庭理念中,我学画画是为了学手艺。我初中的时候就曾经去做油漆大床,红色油漆打底,上面调金粉画梅兰竹菊,这个要画得好不容易,一次能赚二三十块钱,那时种田还没几个工分。

收藏周刊:您很少谈到您的父亲,他对您有哪些影响?

许钦松:我们祖辈都是读书人,到我父亲成了典型的潮汕老农,他是真正的专家型农民,是农场的场长。澄海县是全国首个亩产过千斤的水稻示范县,当年省农委在潮汕地区选拔种庄稼的能手,到全省辅导农民种庄稼,我父亲是其中之一。我读书的时候,他就被派往从化当农业专家,我看他穿的背心,大多是印着“生产能手”、“先进工作者”,水杯都是印着“奖励”字眼。

他做事认真,从不多言,他用行动来教育我。记得有一次,我跟他下地干活,打完谷子我们要挑谷子回家,我110斤不到的体重挑130斤的稻谷,很不容易。他走路很快,我跟不上,他常常回头看看我,他不卸担子回头就盯着我,他望着我的那种眼神,就是要我赶快跟上。他不卸担子,也不允许我卸担子,那个眼神到今天还刻骨铭心。

收藏周刊:有没有想到自己以后会在画院和美协担任重要的职位?

许钦松:我也没想过。但从事文艺类工作这件事是我一直以来所想的。不得不说,我的中学老师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那时,老师们都很喜欢我。班主任觉得我的作文写得好,拿到年级当范文;音乐老师送过我一本苏联的教材,让我学习如何作曲,我认真地去研究,还写了一首歌在学校传唱。直到现在,我还很喜欢交响乐,这些曲子的结构、章法我都很熟悉。而美术老师希望我以后搞美术,但最终促使我走上美术道路的,是澄海文化馆在全县选拔优秀的美术爱好者,我高中没毕业就被选去青年木刻训练班。当时澄海文化馆馆长蔡仰颜是我的启蒙老师,我正儿八经跟他学画画。也是在后来,大概是高中的时候有了第一张作品发表在汕头日报。那时,我看到自己的名字在印在报纸上,兴奋得睡不着,父母看了也都很高兴,这也慢慢坚定了我要走美术这条道路的决心。现在回望过去,感觉人生就像有一只命运之手在掌控我,安排好了一切。

简介

许钦松 1952年生,广东澄海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为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广东画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省美术馆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理事长。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