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中国式扶贫: 人类减贫史的奇迹(2)
日期:[2019-01-16]  版次:[T43]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2016年,韶关南雄角湾村开启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发展当地的“甜蜜事业”——养蜂,同时建造油菜花田景观带,在发展旅游观光的同时也为养蜂事业增加蜜源。



党建扶贫的组织优势

从偏僻小山村到现代化花园式小区,79岁的王洪义至今都以为是在做梦。

这位沂蒙革命老区贫困户把“梦一样的变化”归因于2016年来村里的第一书记庄孝文。

山东临沂市东河口村是库区异地搬迁村,搬出“穷窝”只是第一步。这位来自临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第一书记,上任伊始立誓“定了就干,干就干好”。

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筹集资金1亿多元,规划建设了家园社区、产业园、生产生活道路和便民桥,真正实现了“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

第一书记是中共从各级党政机关选拔到村里支持村级组织发展的干部,尤其是党建工作和脱贫工作。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有19.5万名第一书记、77.5万名帮扶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在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扶贫机构,绝大多数党政部门参与农村扶贫工作,各个党政机构和国家大型企事业单位都有扶贫任务,形成了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强大组织体系。

专家认为,中共各级组织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脱贫攻坚能够在中国取得如此之大成就的制度优势。

让人类共享一个免于贫困的世界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中国的脱贫经验是什么?如何加强国际减贫合作?本月初在北京召开的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来自联合国、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11个国际组织和51个国家的政界人士、智库学者、企业领袖和各方面代表畅所欲言,共议中国减贫启示。

开发式扶贫为世界提供宝贵经验

“前几天,我在河南兰考县参观了蘑菇生产车间,品尝了可生吃的蘑菇,味道很好,还在一个生产古琴的村庄考察了电商扶贫,村民们演奏的古琴乐曲非常优美。当地通过发展产业解决就业,实现稳定脱贫致富,村民们很开心,我印象非常深刻。”来自加纳的非洲经济转型中心研究分析师乔治·博阿滕在论坛期间对记者说。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动员全社会力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预计到今年年底,绝对贫困人口将减少80%以上。

“中国的减贫是以扶贫开发为主题的,这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重要经验。”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在论坛上说,中国的减贫努力从开始就得到了国家领导人支持,同时,在组织方面为扶贫提供充分保障,包括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地区层面扶贫中心、各地有针对性的扶贫,并且加大农业扶贫力度、重点支援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注重对人力资源投资等。

“中国意识到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当中的核心意义,不仅从提高平均收入的角度让人民脱贫,而且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网络,防止再次返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说。

改革开放为减贫提供强大驱动力

在此次论坛召开前夕,一些与会代表赴深圳的罗湖渔民村、腾讯大厦及深圳博物馆参观考察,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感慨不已。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首先源于推进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1978年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3.5倍,为大规模减贫奠定重要基础。同时,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进城务工人员超过2.8亿人,优化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为脱贫减贫提供了必要条件。

金墉表示,中国在减贫领域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一是通过改革开放大规模提高了经济增长率,二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持之以恒地坚持扶贫的努力。

“中国同步推进经济发展与减贫,较好地避免了两极分化的扩大,有效防止了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说,中国40年前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启动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行动,经济社会发展每前进一步,扶贫标准就提高一次,扶贫工作就推进一步。

“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减贫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局面。” 谢伏瞻说。

发展与合作方能推动世界减贫

守望相助、攻坚克难。中国的减贫事业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与支持。

“中国的成功经验是建立在自力更生与国际合作达成平衡的基础之上。”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在论坛表示,中国的发展政策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坚持自力更生,另一方面是非常注重国际组织提供的帮助。

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表示,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为促进中国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资金和智力支持,也为推进全球减贫发展发挥了良好示范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世界银行一直同中国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金墉说,包括共同进行中国扶贫评估、发起一些具体扶贫计划等,在此过程中引进了新概念和新技术。

共享一个免于贫困的世界是人类的理想。当前,世界还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极度贫困中,消除贫困依然是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等一些与会嘉宾认为,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与减贫目标背道而驰。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各国应当互学互鉴,加强交流合作,才能在世界范围内消除贫困。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