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梁凤莲:广州这个城市, 会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
日期:[2019-01-27]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林丰俗《木棉》

■陈永锵、朱颂民 《越秀风华》 历代羊城八景长卷之图一

■(清)苏仁山 五羊仙迹图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梁凤莲,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一级作家,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多伦多大学东亚系东亚研究所博士后及访问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出版个人著作32部,其中文化理论研究与文艺评论专著16部。

■梁凤莲作品《百年城变》《羊城烟雨》《相遇或者错过》

还有8天就过年。在终年无雪的岭南,在榕树婆娑的老街,那黄澄澄圆滚滚长在枝头的年桔,已经被“老细”静鸡鸡搬出来卖。

“几蚊?”“请问多少钱?”有讲粤语的街坊,有说普通话的年轻人。或抄出五颜六色纸币“找数”,或亮个手机嘀一声埋单,总之,按照习俗,他们都开始买花买桔子了。

“广州这个城市,是会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我就像一个丈母娘或者房东”

广州会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这句话,是一位深爱广州的广州人说的。她叫梁凤莲。接受采访那天,广州图书馆人文馆中,正在举办她的新书《百年城变——十九世纪以来广州的城市演变与文化形成》分享会。她简直像一个房东,又像一个丈母娘。

“广州是一个移民城市,大家从不同的地方来到这里,都有权利批评她,所以广州那么多年处在这么尴尬的境地。而我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做一个土著本分的事情呢?我就像一个丈母娘或者房东,对所有进入广州的新人,不停地介绍广州这样好、那样好。她的不好,你们肯定比我还厉害,一眼就看穿了;她的好,你必须有胸怀和接纳度,才能认识。所以我就使劲地、充满热情地,而且要耐心地去向所有进入广州的人,说广州文化多好,多有深度,多有价值。”

如果你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某个夏天,提着大包小包,第一次坐火车抵达广州,你一定会觉得自己来到一个很复杂的世界。举目望去,流花车站在人海中浮沉,天南地北的腔调像海浪一样涌来,正午太阳猛烈,人气和人味,全方位冲击你的七窍。那时,实在是有一种说不清又看不懂的感觉。

20来年后,你孜孜然行走在晒不到太阳的老街骑楼之下,随意看到一间拉肠店,进去,老板娘头都不抬,“鸳鸯”,你就说了两个字。她终于扫了你一眼,电光火石间,确认过眼神,下单成功。

广州就这样把所有的人变成了广州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座立得住、又说得清的城市

首先,因为它是一座立得住、又说得清的城市。

“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里都是不起眼的,充其量只是三个小王朝的定都点,她错过了所有的文化高峰,比如唐诗、宋词等等都远离广州。但,这里有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点,鸦片战争前后,登上历史舞台关键的城市就由广州来充当,所以它是立得住的城市。”梁凤莲说。

那另外为什么又说她是“说得清”?

“说得清的广州在前几年是比较模糊的,一说北上广,就说广州是一座说不清楚的城市,这已经成为很多人惯性的说法了。这个城市其实是说得清的,首先她有非常清晰的历史脉络,拥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其次她是由特色分明的文化融汇、蜕变,然后生成本土特色文化,她有自身的文化魅力。我们所有民俗节庆一个不落,能够遗存到今天,证明了她的文化有非常柔韧和强悍的传承力,这些都是百年广州在发展变迁中不断被强化和完善,然后通过融汇生成而成熟起来的。”

还有几个词可以进一步帮助大家了解广州,它们是图层、底色、进化。广州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谭晓红在分享会上说:经过多次历史事件,广州形成众多文化迭代图层的累积,就像北京路下面五个朝代十一个道路的层面,而且开放多元的本质使图层更有弹性,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而广州的文化底色是什么?梁凤莲提出一个概念,多元文化的价值核心。这种价值核心形成了一种能够接纳不同文化、并且把它融合调配成为一个最美丽颜色的价值观念,“所以我们的底色是能接纳不同的颜色,从而调配成最美丽的颜色,不是单一的红,也不是单一的蓝,可以说是一种美丽的幻彩色”。至于进化,谭晓红说,“我们在明清两代打下了很雄厚的文化根基,是由优秀的岭南文化根基形成的,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是自主选择进化而不是被播化。”广州这个千年不衰的城,是在抗争中引进、在冲突中学习、在传播中改良。

广州精神让文化繁茂、一路花开

广州的底色是美丽的幻彩色,用当地话来说,“七彩咁”,它既是非常的传统,又有极度的创新,所以两千多年的风俗和文化被完整保留,而近现代和当代的风起云涌,又往往首见于珠江潮头。

谨守传统,开放创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广州就是这样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吸纳进来,然后转化成自身的能力,立起来,说清楚。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这层意义上讲《百年城变》,它叙述的背景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它可以让我们看见来时之路。要想了解为什么怎么做,必须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让历史照见未来。”分享会上,新快报常务副总编辑冯树盛坦言,来时路的窥见,将给广州的未来以启迪。

在来时的路上,广州精神,持续地让文化繁茂、一路花开。“从西关到东山的建筑,粤剧的定型与变革,民间工艺和音乐等内容,均是可知可感的老广故事,今天巡城,还可以看到不同时间‘文化图层’积累融合,比如广州的教堂就不完全是哥特式的,而是带有中式建筑的红墙绿瓦、飞檐斗拱等,这些都可在书中找到,足见作者对市民生活的细心关照。”

在《百年城变》一书中,梁凤莲尤其提到了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在她看来,广州最终成为粤剧的应许之地,靠的就是那份粤语乡愁,那份对本土身份的深深认可,所以才可以把原先来自“外地班”的种种官腔和水袖,最终变成了云山珠水旁的白话和南派武功。而更能体现融汇创新精神、至今仍有旺盛生命力的岭南画派,则更是广州进取革新的优秀形象展现。

我们的岭南画派 它就是一个广州精神

■梁凤莲

广州是一个很奇特的双面城市。我在书里提到,她的传统性非常强,另外一方面她的现代性也非常浓厚。到现在我们的城市治理还不很完善,还有大把空间可以做。另外一个是文化艺术,因为我们身在其中,尤其是在人文馆,这里收藏了很多文学、文化创作的作品。

我们也有很多很了不起亟待扶持的东西,像我们的岭南画派,它就是一个广州精神,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推陈出新、自强不息,拓宽我们的疆界,这就是广东人在为人处事、在发展方面的城市精神。

我们的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因为没办法归类,所以它是独特的,我们的城市气质独树一帜,所以它是特别有魅力的,就是我们在这里已经亲身感受到,就像我们图书馆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城市图书馆。所以众志成城,在文化共识上非常重要,这个城我可以把它拓展为一种真心和实意,因为这个只能进化,不能播化。你必须从心里去认同,就像点心,你老说你的酸菜鱼比它好吃,那没办法,你可以吃你酸菜鱼,因为广州就可以这么包容,这就是共存,这种共存才是我们多元发展的趋向,所以单一跟多元的对峙到今天已经尘埃落定了,因为广州既兼具传统的特色,又具有现代城市色彩。

简介

梁凤莲,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一级作家,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多伦多大学东亚系东亚研究所博士后及访问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出版个人著作32部,其中文化理论研究与文艺评论专著16部。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