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盖房搭桥造产业 助学治病拔“穷根”(2)
日期:[2019-01-28]  版次:[T05]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合江村将产业设施和景观带相结合,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合江小学的孩子们在崭新的校园玩耍,而且每人每天都会外加一盒牛奶和一个鸡蛋的“营养餐”。

扶贫之路3

儿童营养

有了“幸福厨房” 孩子们吃上了热腾腾的午饭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这是省公安厅每一名扶贫队员都一直谨记的一句话。2016年,当他们第一次来到合江小学时,比简陋破旧的教学楼更让他们感到触动的,是孩子们一张张面黄肌瘦的脸。

“当时小学和幼儿园拼在一起,只有100多个孩子,因为合江村的各个自然村非常分散,很多小孩每天要走几公里路上学,因此中午根本不可能回家吃午饭。”一名驻村干部说,当时学校的条件极为有限,学生们午餐能吃上的也只有一碗稀粥。

了解情况后,扶贫工作组马上发动捐资助学,先是建立助学基金,发动社会力量捐助;再是实现网络化教育,为合江小学安装电教化设备,实现网络化教学,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而后联系大学,争取到3名华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到村支教,提高教学水平;还投资100万元修建村小学教师宿舍楼,解决9名外地教师的住宿问题,并对教学楼、运动场升级改造,全面改善教育环境,发动群团组织和社会慈善机构为学校捐赠图书2万多册,教学用品一大批……最迫切的,则是为每名学生都增加“营养午餐”——每天保证一个鸡蛋和一盒牛奶,将“幸福厨房”项目落地该校,通过为该校建设食堂、提供一批厨房用具的方式,力争让合江村小学生中午吃上热饭,吃得有营养。

如今,随着新教学楼、新操场、新宿舍、新饭堂的逐步落成,合江村适龄健康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学生人数比2016年翻了将近一倍,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明显好转。

扶贫之路4

村民医疗

设立医疗救助基金 破除因病致贫现象

除了助学扶智,驻村工作组调研时还发现,因病致贫现象普遍,是造成合江村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为根治这种恶性循环,广东省公安厅从推进医疗扶贫保障入手,创造性地建立了多重健康保障机制,其中为全村贫困户购买意外保险及重大疾病保险的做法还被省扶贫办在全省推广。

此外,工作组特意找到卫生院,咨询其是否可以提供上门诊疗服务。一番沟通后,加益镇卫生院非常认可省公安厅“治病脱贫”的理念,主动参与合江村的义诊活动。

47岁的合江村村民盘金明右脚患病已七八年,脚面溃烂、行动不便,自己不想治也没钱治。2016年9月,省公安厅联合市县镇三级医院在村里开展大型义诊活动,为150多名村民看病。听说可免费看病的盘金明于是去试了试。最终,通过近3个月的治疗,盘金明终于能下床走动,并逐渐恢复劳动能力。

“3个多月,不知花了多少钱,反正我只掏了几百块!”盘金明笑逐颜开地说,自己的医药费处于全免范围,自己掏的钱只是住院期间的伙食费。

据悉,省公安厅设立50万元的医疗救助基金,凡在卫生院住院治疗的村民,除新农合报销大部分医疗费用外,医疗救助基金将报销其剩余部分的30%,卫生院将免去剩余部分的20%,村民只需承担自费部分的50%。若是贫困户,则全部免费,碰到重大疾病,还有商业保险“兜底”,避免了村民积小病成大病、因病致贫现象的出现。

扶贫之路5

增收致富

因地制宜 实现“家家有种植、人人有事做”

打造“光伏坡” 只要有太阳就能赚钱

乡村之美,美在产业发达、村民富裕。扶贫的第一目标,终归还是要先脱贫。从扶贫一开始,工作组就把贫困户脱贫和集体经济增收作为核心任务。然而,在合江村的贫困户中,老弱病残多,劳动力严重不足。据广东省公安厅扶贫工作组组长、合江村第一书记黄文学介绍,在重点帮扶的119户贫困户中,60岁以上老人83人,身体残疾24人,智残18人,长期生病或重病27人。

驻村工作组经调研发现,云浮日照充足,适合光伏发电,于是利用光伏发电将传统的“输血”扶贫转向“造血”扶贫,直接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的收入。

省公安厅投资数百万元,引进了专业的能源企业,充分利用合江小学、加益中学楼顶以及新建的菜棚、荒山,为合江村量身打造了光伏项目。据介绍,光伏光谱农业大棚采用“头上发电、地上种植”的模式,将土地、空间和阳光立体高效利用,并融入乡村旅游,是安全高效绿色发展之路,有利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合江村的大坡山头,银晃晃的一片。“看,像不像白花花的银子!”一名村干部笑着说,那是村里的光伏发电第二期工程,“只要有太阳,每天都能赚钱,它就是省公安厅送给村里的‘银子’!”据了解,这个320千瓦的光伏发电产业基地,可为合江村及贫困户每年产生30万到40万元的稳定收入,避免其再次返贫。村民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就有了再造血的“第一桶金”。

转变贫困户观念 推动“种养”全覆盖

脱贫产业,光靠一个光伏发电并不足够,但要在山多地少的合江村搞产业又绝非易事。这里全村耕地面积仅3038亩,而山地则占了20745亩。1100亩水田,人均只有0.22亩,按当地亩产水稻900斤的产量计算,每人每年只有大米120斤,根本吃不饱,所以以前还需要种植木薯、番薯、玉米等作为补充。

要把有限的耕地全都利用起来,这就必须动员全部村民,大力推动家庭种养。为了帮助贫困户转变观念,扶贫工作组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让所有贫困户都同意养猪养鸡。思想做通后,工作组马上为贫困户发放鸡苗、猪苗,每户贫困户实现增收3000-4500元。

发展玉桂产业 打造辣椒种植基地

结合合江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种植习惯,工作组还积极引导村民种植玉桂,发展玉桂产业。黄文学介绍到,合江村地理环境和气候适合玉桂生长,有较长的玉桂种植历史,不少村民都有丰富的种桂经验。“目前总共种植200万株,并投资开办了专业的桂皮加工厂,延长玉桂产业链,三四年后全村每年可增收1000多万元。”黄文学说,玉桂将成为合江村的主导产业,并能辐射带动加益及周边地区的玉桂产业发展,实现脱贫增收致富。

此外,合江村还联合专业果蔬公司打造了辣椒种植基地。基地由公司提供优质的种苗、化肥、农药并指导农民进行种植,收获后由公司统一收购销售。据介绍,种植辣椒亩产2000-2200斤,每斤收购价约4元,每亩收益保底5000元左右。经过努力,合江村的种养彻底改变了单一、零散的局面,形成了“家家有种植、人人有事做”的新气象。

曾经的贫困户王柏焕,上有七旬母亲,下有还在上小学的女儿,而他的妻子还因多年前儿子意外身亡而患上了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所幸王柏焕为人勤奋,除了养鸡、养猪,还在家门口种了两亩辣椒,连续两年都卖到了1万多元。“全靠这一个个扶贫项目,我才能养活家里的三个女人!”王柏焕说,来年自己希望再种多点地,再养多点鸡,让生活过得更好一点。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