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绿道穿行古村落 助白云区马拉松逐年“加码”
日期:[2019-02-05]  版次:[A05]   版名:[欢喜过大年]   字体:【
■白云区龙岗村的古建筑与优美环境吸引不少市民专门骑行前来,他们参观古建筑后留影。

■去年,白云区马拉松将曾氏大宗祠作为起点,让更多市民了解到龙岗村的历史底蕴。

■龙岗村附近的绿道十分适合跑步或者骑行,马拉松参赛者也很喜欢这里。

●白云区龙岗村

■关键词:祠堂、绿道、马拉松

去年12月30日,在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龙岗村,气温只有6摄氏度,而就在龙岗村曾氏大宗祠前,2000名市民无惧寒冷,随着鸣笛声响,沿着流溪河钟落潭段的绿道一路奔跑,场面壮观。原来,他们参加了白云区的马拉松比赛。

从2016年开始,白云区的马拉松项目不断“加码”。从2016年的迷你马拉松(9.8公里)、2017年的迷你马拉松(12.5公里),到2018年“双马”(迷你马约11公里、半马21公里),参加人数也从最初的700人增至2000人。是什么吸引这么多人参赛?“赛道景色漂亮,大家口口相传,自然越来越多人知道了。”跑友阿文告诉新快报记者。以半马路线为例,起点和终点都设在龙岗曾氏大宗祠,途经龙岗公园、金潭公园、流溪河绿道、寮采世外桃源牌坊、广东省激流回旋训练基地等,一路奔跑不仅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还可欣赏田园风光。这一段绿道不仅是白云区马拉松的升级之路,还是钟落潭镇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的见证。

【到此一游】

600年古祠堂是白云区马拉松起点

祠堂最初的功能是用于祭祀祖先,起着维系家族的作用。如今,游客从祠堂内的堂匾、对联以及历代宗亲的世系表和家乘族谱等,可以了解到该族姓的产生、发展。

近日,广州市文广新局公布了《广州市乡村可开发文物建筑资源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白云区有151处文物建筑入选《目录》,占了全市总数近四成,去年马拉松的起点龙岗村曾氏大宗祠就是其中之一。

曾氏大宗祠至今已历经600多年风雨,这里不仅是曾氏族人缅怀先祖之地,还是曾氏后人读书识礼的场所。旧时,曾氏大宗祠除了用于“崇宗祀祖”之外,各房子孙平时还利用宽敞的祠堂办理喜事等。“曾氏大宗祠保留着两边的厢房,那是旧时用来存放族谱等重要东西的地方。”白云区文遗办工作人员冼永城介绍,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将祠堂作为聚会场所。

白云区文遗办负责人江协楷表示,白云区拥有众多文物建筑,每一处文物建筑都有不同的特色,这也就意味着,文物建筑的激活,需要一处一特色。以各个姓氏的祠堂为例,每个姓氏、每个村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可以祠堂为载体打造,形成一村一特色的格局。

【景中人语】

龙岗村将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龙岗村的党总支书记曾永胜告诉新快报记者,他对本村拥有古村落、旧民居、古骑楼和古祠堂等感到自豪。正因为有这些历史建筑,以及流溪河、休闲绿道等,近两年冲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到龙岗村旅游的游客逐渐增多,龙岗村未来将重点发展以曾氏大宗祠、古村落为重点的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产业。

近年来文化旅游兴起,当前,白云区正积极探索走出文物活化的特色之路。比如,在文物建筑保护的基础上,白云区积极推动金沙洲大仙庙恢复道教场所功能,成为区内第一个财神大仙庙;围绕文物建筑卧云庐建成广州市第一个家风家训主题公园;将中秋节舞火龙活动请进均禾街李氏宗祠,将重阳节敬老活动请进钟落潭曾氏大宗祠等等。

【发展大计】

路在升级环境变好乡村将大发展

去年9月,历经一年多的施工后,龙岗村4000米的环村路顺利竣工。这条路原是杂草丛生、坑坑洼洼的泥土机耕路,平时很少人行走,现在变成了一条双向两车道、宽6米的平坦水泥路,一直沿着村庄延伸,去年年底成了白云区马拉松的赛道。有了新路的接驳,原来10公里左右的赛事扩展到21公里。更重要的是,该道路的通车,大大方便了龙岗村及其周边寮采村、雄伟村、米岗村等上万村民的出行。

钟落潭镇规建办方面表示,此前龙岗村的多数村路线形差、路面窄,但车流、人流又较大,因此存在较为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不利于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制约了该村经济发展。近年来,龙岗村被纳入广州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计划范畴,尤其是去年底被列为新一轮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计划的4个主体村之一。4个主体村(即地处流溪河畔、以农业为主的钟落潭镇寮采村、雄伟村、龙岗村、米岗村)的发展重点基本实现了差异化,其中龙岗村重点打造文化旅游,无疑需要交通设施的支撑,创造更好的乡村旅游基础。

龙岗村村民曾大叔骑着自行车走在环村路上,心里美滋滋的。他说,这条环村路连通了多个自然村,村民串门方便了很多,而且沿着环村路行走,还可以领略全村的田园风光。跑友阿文十分认同曾大叔的看法,他告诉新快报记者:“环境好,路好,以后会带着家人再来游玩!”

白云区农林局方面表示,这次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为白云区实施乡村振兴精品工程提供了良好机遇,将有效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未来的龙岗、寮采、雄伟、米岗片区一定更加美丽动人,未来的白云马拉松也将吸引更多跑友前来参赛。

■新春有乜玩?

白云区古祠堂

有“山”“河”两派

广州不少市民参观过祠堂,但很少人知道,白云区的古祠堂有“山”“河”两派——广府祠堂沿流溪河分布,客家祠堂散落帽峰山脚,两者各有特色。

白云区太和镇南村的孖祠堂、江高镇的卢氏大宗祠,均是广府祠堂的代表。其中,孖祠堂由两座建筑结构基本相同且并排在一起的祠堂组成,三进三间,规模宏大,布局完整。祠堂里的木雕、灰塑、砖雕工艺精美,保留清代遗风,两边的青云巷布局正是广府祠堂的特点之一。

“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清朝时期,有别于广府祠堂,客家祠堂沿着山脉丘陵分布,如今在白云区白云山、帽峰山脚周边,仍分布着许多客家祠堂。这些祠堂虽然没有采用围屋的形式,但来此游玩的市民、游客仍可领略到客家风情。

白云区文遗办工作人员冼永城举例称,位于太和镇头陂村的圣聪杨公祠就属于典型的客家祠堂。这座祠堂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建,占地面积为234.95 平方米,是飞鹅坑杨姓族人的先祖祠堂,坐东朝西,为双堂双横屋,修建并非采用广府祠堂常用的青砖石建造,而是就地取材,取当地河里的石头砌成,却不见水泥痕迹。

因此,白云区既有精雕细琢的广府祠堂沿流溪河分布,也有造型庄重的客家祠堂散落帽峰山脚,构成了白云区别具一格的祠堂文化。

■策划:新快报记者 张英姿 ■统筹:新快报记者 张小奋 ■撰文: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通讯员 石建华 ■图片:通讯员供图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