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英国学者研究称:广州十三行时期 商店最吸引外国人的是漆器
日期:[2019-02-24]  版次:[A09]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展出的髹漆家具

■黑漆描金人物针线桌

■黑漆描金人物纹花口托盘

谈及外销漆器,不得不回头看看清代的“一口通商”政策,广州十三行以及专门为销售漆器而远航的“安菲第德”号。资料显示,1822年,广州十三行一带有5000余家专营外销商品的店铺,约25万匠人专门从事外销工艺品的生产和制作,涉及漆器、银器、瓷器、纺织、绘画、雕刻等各个行业。英国学者孔佩特在其研究中谈到,(十三行时期)西方人最常去的两条街分别是新中国街和老中国街……对第一次光顾商铺的西方人来说,商店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就包括漆器。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清代民间漆器空前发展

中国漆器工艺在清代得到全面发展,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清朝经济社会的强盛,康熙近61年、乾隆60年的统治,清朝经济发达,国家富裕,国力强盛,出现了有名的康乾盛世。于是在明代城市美术和多民族美术的基础上,出现了宏伟精致、奢侈华丽的清代皇家艺术。

就漆器而言,家具和屏风以及雕漆、螺钿等漆器都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工艺美术史上的一座难以跨越的高峰。此时漆器的主要特点有四:一是奢华之风盛行;二是形式多样;三是装饰更加繁复,色彩华艳,工艺更加完美,多种工艺交织在一起;四是官营漆器有所发展,民间漆器却得到了空前发展,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如北京的雕漆、扬州的螺钿漆器、福建的脱胎漆器、贵州的皮胎漆器、山西的剔犀、浙江的金漆、山东的嵌银丝漆器都是极负盛名的佳品。

5000余家专营外销商品的店铺

约25万匠人专事生产和制作

从1684年,康熙皇帝实行开海贸易政策,设立粤海关作为海外贸易管理机构。1686年,设立“金丝行”和“洋货行”,分别办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业务。这一文告的颁布,就标志着洋货行(即广州十三行)的成立。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对欧美一口通商上谕》的颁布,规定了广州作为清政府限定对欧美唯一通商口岸,粤海关税收成为清朝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对外交易的大宗茶叶、丝绸、瓷器大批量地输送至海外,包括漆器、银器、雕刻器物等工艺品也在此列。但1856年,一场大火结束了十三行历时近两百年的从兴起到衰落的辉煌时期。

在英国学者孔佩特著的《广州十三行——中国外销画中的外商(1700—1900)》一书中,我们似乎也能了解到当时十三行销售漆器情况:“描绘广州的图像——在一字排开的西式商馆形成之前——也出现在不同的外销西方工艺品上,有漆绘屏风、漆桌、象牙板和瓷器。”

广东省博物馆专家白芳也在《风行欧美——清代中国外销艺术品》中介绍,1822年,广州十三行一带有5000余家专营外销商品的店铺,约25万匠人专门从事外销工艺品的生产和制作,涉及漆器、银器、瓷器、纺织、绘画、雕刻等各个行业。

广东出产漆器大量销往欧洲

被称为“广器”

现在,几乎在海内外各地博物馆内都可以看到十三行时期的漆艺珍品。有资料介绍,16世纪,广东出产的漆器大量销往欧洲,被称为“广器”,其后又被销往美国、东南亚各地,包括漆箱、漆屏风、漆橱、漆床、金漆木雕、漆盒、女红桌、餐椅等等。这一点,在东印度公司1683年的档案里出现一批进口漆箱的记录可以看出,货物清单记录了约在1700年,从广州输出了三船的漆器,“其中大多是当时流行的屏、橱、床等漆家具。”这说明,在清朝初期,就有不少关于中国漆器在广州出口销往欧洲的情况。这也是目前所能见到有关中国漆器外销欧洲的最早记载。

孔佩特在其研究中谈到,(十三行时期)西方人最常去的两条街分别是新中国街和老中国街……对第一次光顾商铺的西方人来说,商店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就包括漆器。

有关外销漆器的故事:“中国漆安菲第德”

谈及中国漆器外销欧洲,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据资料介绍,1698年,一位名为朱坦的法国富商,在传教士白晋的请求下,以其特有的远见与魄力,与法国东印度公司协商,获得了东印度公司的授权,其可派遣船只前往中国并享有商品的销售权。

当时,法国东印度公司由于财务拮据而不得不将专利转让。在获取了如此难得的批准以后,朱坦立马购下了路易十四的“安菲第德”号船,于1689年3月6日启程,在10月31日抵达广州。

1700年1月20日,“安菲第德”号满载中国工艺品以及康熙制赠路易十四的礼物返航回国,诸如有丝织品、瓷器以及漆器等等都在其列。同年8月,“安菲第德”号抵达路易港,并于10月在南特城举行拍卖,大获成功,其中漆器的数量就十分可观。 “按《信使》刊物上所刊载当时在南特拍卖的漆器内容:‘漆器十七箱,每箱内有三个漆盒及金漆半浮雕折枝花纹的文具箱……九箱各式桌……此外,还有屏风三十六件。’”

由于“安菲第德”号首航成功并获利,1701年至1703年,朱坦又安排了“安菲第德”号的第二次航行。虽然这次的航行由于海上屡遭风暴,船身受损,航行时间长,远不及第一次来得愉快,但这同样还是一次成功的航行,也是中国漆器之于欧洲十分重要的一次航行。当时,“安菲第德”号从中国运返的商品以漆器为大宗,单单屏风便有四十五箱。从中似乎可窥见其类型的集中以及数量的庞大。因此,有人还将这趟航行戏称为“中国漆安菲第德” 。

广州十三行

梁嘉彬为《中华百科全书》撰写的“十三行”辞条时认为,“当时已有十三家商号(行)在广州垄断贸易,广人五行,泉人五行,徽人三行,共十三行。葡人在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入居澳门之前,已经和广州当局及商号有广泛的接触了。这些商号便是后来为世所熟悉的‘广州(广东)十三行’。”虽说十三行所涉及的部分商号有可能在明代已经出现,但对于十三行的名称,则首见于屈大均完成于康熙年间的《广东新语》卷十五《货语》:“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漆器与japan

在西方人眼里,日本漆器在相当时期内甚至比中国漆器更有名,正如他们用瓷器(china)来指代中国(China)一样,他们也用漆器(japan)来指代日本(Japan)。因此,在十七八世纪的英文资料中漆器大多被翻译为japan,所以西方资料中的japan也并不都指日本漆器,而是包括中国、日本、朝鲜以及其他地方的漆器。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