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有方
农旅结合 十里桃花招蜂引蝶创收益
九龙潭万亩田园综合体的规划与建设,是一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水乳相融的“大棋局”。
纳雍县副县长宋邦达说,田园综合体项目库分两大类,一类是脱贫产业,另一类是乡村振兴部署,2020年之前的运行,是为其后的美丽乡村打好基础,做好衔接准备,所以,脱贫产业的设置,无一不是长短结合,既有短平快的种养业,也有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的农旅谋划。
如何做好“山”的文章,变山区为园区,同样是天河区在注入产业帮扶资金之前,需要考虑的问题。按照“山顶药、山腰果、山下园、遍地花”的思维布局和“林、果、药、蜂”四业并举主导产业规划,天河区最终投入850万元,在田园综合体内规划建设5000亩经果林,5000亩茶园、5000亩中药材基地并配套林下养蜂2000桶。
截至2018年底,项目已完成中药材头花蓼2756亩,菊花2510亩,秋彤桃700亩,玛瑙红樱桃1007亩,脆红李2200亩,中华蜂养殖700桶。
“去年花开得很好,毕节、贵阳、重庆……都有游客来赏花。”置身初春的桃林,王光臣笑容满面,“粉色的桃花在树上;头花蓼是深红色,趴地开;上坡上还有蓝色黄色的野花。蜜蜂嗡嗡地飞过,空气里都是花香,特别美!”他描述着去年秋天的“十里桃花”和“万亩花海”,眉飞色舞。
让王光臣喜在眉间的不仅是美景。他说,天河区帮扶的套种板块充分体现了田园综合体“长短结合”的布局。“头花蓼生命力很顽强,长在岩石缝里,也能开出花。”王光臣笑言,去年秋天,2000多亩头花蓼喜获丰收,天河区选在岩脚社区建设烘烤房,投资194.81万元开展中药材收储分拣等加工项目,搭建产加销一体化体系,并与贵州威门药业、贵州兴黔科技、江苏亚大菊花制品等企业签订销售合同,打造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有效保证了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烘烤房的主体目前已经完工并投入生产,岩脚社区177个贫困家庭,709名贫困人口因之受益。
虽然十里桃花长廊目前还是景观区,但何承松很认真地算过账,700亩秋彤桃三年后即可进入结果期产生经济效益,加上头花蓼和采集百花粉、酿制优质蜜的中华蜂,天河帮扶的产业很快就能为田园综合体周边环绕的7个深度贫困村村民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蜜蜂现在去金沙县的养蜂基地过冬,天暖一些就回来。你看,桃树也冒花苞了,今年又是好景象。”
田园综合体是县城的后花园,乡村的新田园,何承松信心满怀地表示,未来三年,田园综合体仍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中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海(花海)、陆(经果)、空(养蜂)总动员,一二三产齐发力,实现“农旅结合、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的远景规划和山上药、山腰果、山下园、遍地花的多彩产业发展新格局。
广黔有情
入黔立大业,政策倾斜享利好
宋邦达也非常看好九龙潭万亩田园综合体在康养、农旅方向的发展。他说,依托纳雍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以乡村旅游作为突破点,“高原水乡”的名片一定会广为人知,愈擦愈亮。
宋邦达特别提到,纳雍是全国十大生态茶产地,待1.5万亩茶叶、中药、经果立体化种植后,纳雍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55.28%。到2020年,实现60%,可申报为纳雍县第三个AAA级景区,不仅可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也可为广黔携手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探索和积累经验,具有一定的试点示范作用。
他强调,纳雍县田园综合体的建设采取渐进式推进,分步投入强度不大的资金,用3-5年的时间让它成型,“扶贫资金必须稳妥使用,不能一蹴而就。”
宋邦达说,玉龙坝镇交通便利,夏蓉高速、织纳铁路横穿而过,聚集人气没有问题,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田园综合体的产出效益,对改变纳雍贫困现状的作用不可低估,“2020年,我们的目标不是脱贫,是同步奔向小康。”
据玉龙坝镇党委副书记陈艺驰介绍,九龙潭万亩田园综合体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实施模式,和“订单农业”方式推进工作,项目产生收益按60∶35∶5比例进行分红,贫困户占60%、合作社占35%、项目区村集体经济占5%,“除了分红,所有综合体内的工作岗位,都优先开放给贫困户。” 陈艺驰补充道。
田园综合体外延初见端倪的第三产业,也是王光臣坚信不疑的发展方向,但如何将这张美丽乡村的名片推而广之,他尚无思路,“要依靠游客带动产业和消费经济,但怎么让外地游客知道玉龙坝和九龙潭,还有一长路要走。”
天河区协作办相关负责人对此早有打算。他说,对口帮扶纳雍,不仅要输出资金,还要给予扶贫产业链条下的农特产品高度关注,积极为之搭建推广和销售渠道,“九龙潭田园综合体的产出,无论是农产品,还是旅游产品,我们都会不遗余力地去推介。对于走入纳雍共谋脱贫攻坚大业的天河区企业,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共享利好。”
据了解,近一年,天河区帮助纳雍县引进3个东部产业项目,已完成投资9975万元。投产后预计可带动近千人脱贫。
已过而立之年的王光臣对广州心仪已久,2015年毕业于贵阳学院电视新闻系的他,曾想过走出大山,南下羊城为梦想筑巢。但当年底,国家吹响扶贫攻坚的号角,他的家乡纳雍县玉龙坝镇开始招聘扶贫站工作人员,王光臣放弃了某省级电视台的就业机会,毅然返乡报考。“回乡反哺,是我走进大学第一天就想过的问题。”他只是未料到,原以为需要功成名就才能做的事,因扶贫攻坚事业,能提前圆满。
“现在对广州有了更直观、更亲切的感受,特别想去(广州)看看,学学。”他咧嘴笑,眼里露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