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岭南印社副社长黎向群:岭南印学研究应将视野放得更开阔
日期:[2019-03-03]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依仁游艺

志道据德

■黎向群书法作品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元代是印章艺术觉醒的时期,到了明代,安徽、江浙等地区出现了“文何派”“吴门派”“雪渔派”等文人印派。而岭南地区已经出现了与文何同时代的印人,印章艺术与江浙地区接轨,如明代岭南地区最有影响的一位印人朱光夜,又如邓云霄家族,薪火相传,印人辈出,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岭南印社副社长黎向群认为,“岭南印学的历史沿革与现实境遇都充分表明,岭南印学研究应将视野放得更加开阔。”

清代岭南印人形成群体 地域风格初步形成

收藏周刊:岭南印学发端于何时?历史上经历过怎样的阶段?

黎向群:岭南印学源流,要从明代说起。元代是印章艺术觉醒的时期,到了明代,安徽、江浙等地区出现了“文何派”“吴门派”“雪渔派”等文人印派。据伍瑞隆《朱未央印略》序言,容庚、容肇祖《东莞印传》和马国权《广东印人传》及拙著《岭南篆刻》等文献记载,在明代, 岭南地区已经出现了与文何同时代的印人,印章艺术与江浙地区接轨,出现著名印人印谱及邓氏的传承脉络。如明代岭南地区最有影响的一位印人朱光夜,又如邓云霄家族,薪火相传,印人辈出,延续到近代邓尔雅,已是第十一代了。这些人都是文人雅士,重视印学研究,馀事作印,印风主要受到元明印风的影响,萧散逸致,古雅端庄,各树一帜,但与江浙地区同时期相比,显得不够专门。

到了清代,岭南印人逐渐形成群体,地域风格初步形成。岭南篆刻发展到谢景卿、黎简时代,清雅温厚、遒劲醇古的地域印风初步形成,异军突起,标志着岭南印人队伍开始形成。一些精于训诂、考据及金石文字之学的学者,以及一些诗人和书画家,纷纷兼事篆刻或印学研究。

谢景卿、黎简二人是清初至中期印风的引领者,黎简善刻印,谢景卿最为专门,他们的取法和审美取向代表了整个时代的取向。到了黄子高、陈澧的时代,印人群体队伍日益壮大,虽然浙派印家徐三庚、常云生、余曼庵客粤传授印艺,影响了一批岭南印人。由于陈澧反对学习流派印风,传统的岭南印学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不过取法从汉元到流派印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形成传统与流派印风交融的态势。

“粤派”印风不仅在岭南传播

甚至影响到江浙一带乃至全国

收藏周刊:近现代岭南印学在全国范围内占有怎样的位置?

黎向群:黄牧甫是近代岭南印学的推动者。由于清代岭南印学已经形成了传统印派与浙派印风交融的态势。到了近代,黄牧甫在光绪七年(1881)和十五年(1889),应两广总督张之洞和广东巡抚吴大澂邀请,到广雅书局主持堂事,在粤期间,长达十五年,他在继承皖派传统上,锐意创新,繁衍出一个新的篆刻艺术流派——“黟山派”,人称“粤派”。广东近现代印人几乎无不受其沾灌,传承脉络清晰。

“粤派”印风不仅在岭南传播,甚至影响到江浙一带乃至全国。近代易大厂、简经纶、蔡守、谈月色、冯康侯等人工作生活在上海和南京,其中易大厂、冯康侯、谈月色供职于南京铸印局,担任技师,与当时的王福厂、唐醉石、张乃恭等印学大家为同事,切磋印艺,在江浙一带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易大厂的弟子陈运彰等,谈月色的弟子徐畅等。

收藏周刊: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角度来看,岭南印学研究有怎样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黎向群:1949年前后,邓尔雅、简经纶、冯汉、陈融、欧梦良、刘玉林、罗叔重、张凝祥、冯衍锷、冯康侯、陈语山、卢鼎公、胡毅生、丁衍庸、区建公、李泽甫、马国权等印人先后移居香港和澳门,对港澳地区乃至东南亚的印学传播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印人大量迁居却不利于“粤派”印学在岭南地区的传承并制约它的发展。因此,岭南印学的历史沿革与现实境遇都充分表明,岭南印学研究应将视野放得更加开阔。

简介

黎向群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书法史副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服务组书法教育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 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篆刻委员、岭南印社副社长兼专家库成员。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