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益生菌有益 但乱用有风险
日期:[2019-04-02]  版次:[A22]   版名:[慧生活]   字体:【
■廖木兴/图

治腹泻、治便秘、调节肠道菌群……

益生菌在母婴圈中可谓“包治百病”的神器,不仅大人可以使用,对孩子腹泻、便秘、免疫力低下有效果,还能缓解乳糖不耐受、婴儿湿疹等问题,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感冒发烧后不去就医,而是用益生菌冲剂做治疗,认为孩子补充益生菌就能“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益生菌产品是否适宜作为日常补剂给孩子服用?不科学使用可能产生哪些副作用?专家表示,对于健康发育的孩子不提倡将益生菌作为日常补剂,而不经医嘱乱用益生菌产品还可能产生耐药性等不良反应。

■新快报记者 陈思陶 通讯员 林惠芳

市场巨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益生菌是近年流行的健康产品,《2018年益生菌产业市场分析》显示,国内益生菌产品目前婴儿益生菌菌粉居多,功效以肠道调节为主。据欧睿数据显示,早在2017年全球益生菌产品市场规模已达360亿美元,其中,中国益生菌产品市场规模约人民币455亿元,预计2022年将增长至896亿元,是全球高速增长的行业之一。

但据3月《消费者报道》发布的第三方测评显示,市面上11款主流益生菌产品合生元、纽曼思、康萃乐、妈咪爱、汉臣氏、儿歌、康恩贝、童年时光、修正、昂立、如新华茂中,产品的实际活菌数和宣传活菌数不符,最低只有宣传数额的6%;在模拟消化系统中,所有产品空腹状态下益生菌存活率为0,在饱腹状态下,存活率最高的产品达98.7%,最低的产品仅为0.7%,也没有显示出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效果。因此,对于有调节肠道菌群需求的家长而言,甄别产品的有效性十分重要。

益生菌不能当保健品长期服用

数据显示,母婴人群消费益生菌产品排在首位的关键词是胃肠道等消化系统疾病,免疫力低下、过敏等问题其次。但孩子2岁的刘妈妈疑惑:“同样的产品,宣传对于腹泻、便秘都有效果,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

对此,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消化专科刘鸿副主任医师表示,胎儿的肠道并没有细菌,婴儿出生后大量微生物从开放性器官进入体内,并逐步繁殖、建立微生态平衡,其中大部分微生物栖息在肠道。益生菌能够调节体内微生态环境,治疗腹泻、便秘二者并不矛盾。孩子出现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时,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粘膜损伤等情况,可以使用益生菌调理,平衡肠道菌群结构、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和腹泻等临床症状;常见的便秘与消化不良、饮食不规律、肠道菌群失衡等有关,也可以使用益生菌产品。

刘鸿医生表示,国内的儿科期刊上已有关于益生菌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循证指南,文献显示益生菌功能较多,在调节体内菌群失调、提高免疫力、缓解乳糖不耐等方面有一定效果;孕产妇在早期使用益生菌进行干预,对于减低婴儿过敏性疾病和湿疹的发生率也有一定作用。

不过,刘鸿医生提醒家长,不能认为益生菌是万能的。益生菌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能发挥良好的效果,但要合理选择使用对象。他表示,健康状态下的孩子没必要额外补充益生菌,家长不能把益生菌产品当做保健品、补药长期使用。

临床上使用益生菌会根据孩子的个体情况进行,如帮助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孩子调节体内微生态环境,治疗腹泻、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导致体内菌群丢失。家长盲目自行给孩子使用益生菌,一方面长期使用益生菌可能产生耐药菌株,导致耐药性的不良作用;另一方面,不适宜孩子身体情况的益生菌反而会成为致病菌,如免疫功能低下者需警惕益生菌可能带来继发的感染风险,出现发烧、败血症等并发症。因此,益生菌使用要根据临床指征和医生建议,且益生菌一般是短期使用,长期使用会有潜在危害。

挑选益生菌应看准菌种、菌株

面对益生菌、益生元等不同产品名称,家长要区分。益生菌即通过改善宿主肠道菌系平衡而对宿主动物产生有益效应的活的微生物补充物;益生元是通过选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少数种菌落中的细菌的生长与活性而对宿主产生有益的影响,从而改善宿主健康的不能被消化的食品成分;当益生菌和益生元一起使用时,则被称为合生元。

市面上的益生菌产品形态有饮料、胶囊、片剂、口服液、粉剂、颗粒等多种形式。刘鸿医生认为,产品根据益生菌的种类、在胃肠道的稳定性等选择和菌种相匹配的形式,合格的产品的不同形式对效果影响较小。但需注意,常见的益生菌产品多为活菌、厌氧菌,保存中要避免长期暴露于空气中或低温存储,以免降低活性。

消费中,部分家长倾向选购进口益生菌产品,认为效果更佳。刘鸿医生指出,国内和国外孩子肠道菌群分布有差异,进口产品不一定更好;根据孩子消化功能、菌群情况进行调理,进口或国产益生菌能达到效果接近。

挑选益生菌产品时,刘鸿医生建议家长注意菌种和菌株,不同种类益生菌功能不一样,保存条件不一样,和奶粉等产品混合使用效果也不一样。目前,卫计委发布的《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罗列了安全的、能够添加给婴幼儿食用的益生菌,包括嗜酸乳杆菌(菌株号NCFM)、动物双歧杆菌(菌株号Bb-12)、乳双岐杆菌(菌株号Bi-07、HN019)、鼠李糖乳杆菌(菌株号HN001、LGG)、罗伊氏乳杆菌(菌株号DSM17938)、发酵乳杆菌(菌株号CECT5716)、短双歧杆菌(菌株号M-16V)共7个菌种、9个菌株号。如非以上菌株,建议家长谨慎,在给孩子使用益生菌产品时也应咨询医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