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张铁威缅怀刘一行:我心里感受到了他的真诚与善良
日期:[2019-04-07]  版次:[A14]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刘一行 个性标本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受访者:张铁威

广东省青年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这些年,有几个旧友相继远行了。他们当中,微信好友里没想要删除的就是一行了。我还留意到新快报《收藏周刊》专栏作者的小群里,还留着他的位置。或许,作为他以前的好友,以及因《收藏周刊》而结缘相聚在一个小群里的、同在一个战壕的文友们,彼此都相互珍重,都不想轻易去挪动一行在彼此心中的位置——这,不也是一种很好的怀念吗?

与一行相识具体是哪年已记不清了,相熟应该是2005年吧。那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准备出版《刘斯奋评传》,一行任责任编辑,我负责排版、设计、印刷等事宜,来往多了也就熟络起来。2007年我们还同时被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任命为副秘书长,还在多个联展中一同展览过作品。他平日说话客客气气的,见到我总是笑眯眯的。尽管平时不常联系,但每每见面,感觉都很熟悉似的,聚会吃饭也喜欢坐在旁边。他跟那些平时见面握握手、笑哈哈,双眼却四处贼闪的所谓“老友”不同,一行给我的感觉是待人真诚,没什么机心和城府,我喜欢跟这种人交朋友。所以我们虽然不常见面,不常联络,但我心里是把他定义为“好友”的。

一行的艺术才华,广东美术界广为人知,在这就不多赘言了。我与他绘画的着眼方向不同,我偏传统,他很新锐当代。因此,跟他一起聊艺术的话题其实不多,我觉得他画得很有意思,他说我“画得几好”。2013年11月,他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小佑轩举办“刘一行个体创作展”,展前给我来电,还是憨憨地笑说“明天中午过来吃餐饭啦”。我说你不来电,我也肯定到场的。

2013年某日,一行忽然来电说:“发点你的作品和自己写的文章来,帮你在《画廊》登两个版。”《画廊》在我心目中是一本很权威很有影响力的专业艺术刊物,学生时代看见登载在《画廊》杂志上的画家作品与介绍,那是何等的羡慕呀!当年6月出版后,一行还来电说在哪里能买到刊物,我当即跑去美院买了数本一直收藏着。对于一个体制外的画家来说,我知道,一行帮我完全是出于单纯的编辑约稿角度,没有其它功利因素,况且我也没有什么利可给他所图。无需多说,我心里感受到了一行的真诚与善良。

后来,林若熹老师的一位研究生林春兰(也是一位体制外画家),要在岭南美术出版社出一本画册,我叫她跟一行联系。某日,林春兰忽然跟我说画册出来了,想约一行出来吃饭多谢他,还说一行真是好人,还帮她在《画廊》登了两个版。那次几个文艺青年的小聚会,应该是跟一行的最后一次聊天了,连日期也想不起来了。

与一行最后告别的那一天,我到场了,眼噙泪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那天是2015年12月29日,而他,年仅42岁。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