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布衣终身的金农原来是个富二代
日期:[2019-04-21]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书画]   字体:【
■金农 人物山水图册 第七开·玉川先生煎茶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金农 相鹤经 轴,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金农 墨梅图册(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金农自画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半生坎坷且不擅理财,往往“岁得千金,亦随手散去”

金农在73岁时曾作自画像,画中老者身着布衣,持杖侧身而立,姿态笃定,神情超然。浓密的长髯,细细的发辫,矍铄的双目,真实传神地描绘出金农本人奇倔傲世的性格特征。

金农因为学养深厚被奉为“扬州八怪”之首,与其他贫寒之士不同的是,他出生于钱塘(今杭州)一个有房有地的小康之家。金农擅长诗文、书法、绘画、刻印,并且独创了“漆书”,在金农的绘画中融入了金石味的书法笔意。尤其是其醇厚、高逸的绘画风格通过“以书为画”和“涉笔即古”体现得淋漓尽致。郑板桥称赞他:“杭州只有金农好。”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生于富庶家庭,天资聪颖喜出游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金农出生于钱塘(今杭州)一个有房有地的小康之家。他自述:“家有田几棱,屋数区,在钱塘江上。中为书堂,面江背山,江之外又山无穷。”有田又有房,还是江景房,一种富贵闲适之气扑面而来,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妥妥的“富二代”。

金农自幼聪颖,启蒙老师也是不一般。童年时,父亲将其送往学者何焯家中学习,何焯曾经是皇八子胤禩的伴读,在当时以通经史、长于考订而富盛名。从这点也可以看出,金农的家境相当不错。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开始研读金石碑帖,为他晚年对书法变革埋下了根基。

金农一生交游广泛,朋友众多,名门公卿、富豪巨贾、三教九流全有。“西泠八家”之首的丁敬、诗人厉鹗、文学家杭世骏,以及“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高翔、汪士慎等都是他的好朋友。他们之间往来频繁,诗酒唱和,或载花载酒湖上泛舟,或曲水流觞亭台雅集,或共赏前人字画述怀追古,或书画相互题跋畅叙友谊。

37岁之前的金农,与江南名士交好,吟诗写字,生活无忧;37岁之后的金农,出门远游,三教九流广交朋友,生活窘迫。

他一走就是 15 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其中时间最长、路途最艰辛的,当数山西泽州之行。这样“行万里路”的广博阅历与丰富体验,赋予金农深厚的艺术情感,造就了其书画创作超凡脱俗的个性。为了解决旅游经费问题,金农精心组织了一支队伍。他把各有所长的朋友们集合起来,一起出游,每到一地就遍谒当地商贾巨富,亮出各自的本事,弹的弹、写的写、画的画、刻的刻,靠手艺筹得游资,以便进行下一个目的地的游玩。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出游方式,让金农声名鹊起,誉满江湖。

但是,金农为人清高,太过爱憎分明,他对看不顺眼的人,常以白眼相向,有时画都不肯卖;对话语投机的人,则会慷慨赠予,仗义出手。由此也深得朋友喜爱。

50岁求功名不得,移居扬州鬻文卖画

金农生性洒脱,不重功名,但迫于家族压力,他经朋友举荐参加过一次应试。1736年,50岁的金农受人举荐赴京参加词科考试。他去的时候名动京城,相当风光。然而,接下来的应试失败,让他心情极为郁闷。他作诗道:“八月飞雪游帝京,栖栖苦面谁相倾。献书懒上公与卿,中朝已渐忘姓名。十月坚冰返堠程,得行便行无阻行。小车一辆喧四更,北风耻作鹃旦鸣。人不送迎山送迎,绵之亘之殊多情。”以此描述自己落魄、痛苦的心境。满腹诗文才学却难遇伯乐,科考的失利让金农心灰意冷。同时,多年的出游也耗尽了他的家产。

为了赴京赶考积攒费用,他不得不把心爱之物《华山碑》割舍于他人,却落了个不第的结果。从此,为生活所迫的金农以“布衣雄世”的生活态度移居扬州,开始了鬻文卖画的生活。

仕途失意,却为金农开启了书法和绘画之路。

在艺术创作上,金农前半生主要以书法为主,基本上不画画,直到五十多岁后才着意于作画。虽然起步很晚,可他成功地将书法的经验和风格移植到绘画上,形成了独特的趣味和品位,在扬州画坛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扬州八怪”的中心人物。清代秦祖永评价他:“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习气。”

金农一生中的多半时间都在坎坷中度过,而且他本人也不擅长理财,往往“岁得千金,亦随手散去”。他在穷困潦倒中依靠贩卖古董、抄写佛经,甚至刻砚、画彩灯来增补家用。有一次,他给生活在南京的袁枚写信,求其帮忙代销作品。结果,作品却卖不出去。袁枚回信说,南京人只知道吃板鸭、腊肉,还不知道画是什么东西。

晚年孤苦,绘画带有独特的印记

年过半百才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不算早,但金农的画,从开始就气度不凡,郑板桥甚至夸赞说“杭州只有金农好”。

金农画过竹,画过梅,也画过马,最后以画僧佛为终……但无论画什么,他始终带着他独特的印记,并伴有几分洒脱。

金农笔下的梅,可以说是他独辟蹊径,自创的一种画法,就如他性格一样“古怪”。梅的表现上也多迂怪而不同凡响,构图上穿插交融,点擦勾勒,特别是他画的老梅虬枝,构图以密见长,所以后人有“密梅”之称。

金农的《欢喜供养》中画了一位庄严慈祥的佛,佛像面容安详、端庄却显露出超脱的美。从其绘画线条和内容上看颇有古拙之风。当时金农居住在扬州的西方寺,他在寺中墙壁上自嘲地题写道:“无佛又无僧,空堂一盏灯。”并且说自己已经过了古稀之年,对尘世的一切幻想也都不复存在了。每天做的就只剩下念经画佛了。

金农在三十岁时,始用“冬心”之号,这个号取盛唐诗人崔国辅的名句“寂寥抱冬心”。金农是抱着一颗冬天的心来为艺。七十岁时,他在扬州西方寺的灯光下,在墙壁上写下“此时何所想,池上鹤窥冰”的诗句,真是幽冷之极。他的题荷花诗写道:“野香留客晚还立,三十六鸥世界凉。”在他的眼中,世界一片清凉。

金农的晚年十分孤独,一妻一女也都先他而逝。他又续娶一哑妾,也不得陪伴终老。金农后来患眼疾,还有软脚病,一个人长期寄居在扬州三祝庵、西方寺卖画度日。1763年秋天,金农在寂寥中悄然离世,享年77岁,其弟子兼好友罗聘扶柩归葬于杭州临平黄鹤山下。

延伸阅读

画梅花却回避春天

“终朝弄笔愁复愁,偏画野梅酸苦竹啼秋”,这是金农的两句诗。要理解其中的意思,必须要了解金农的特别的思考。

似乎金农是一个害怕春天的人,他喜欢画江路野梅。他自号“耻春翁”,家中有梅树环绕的“耻春亭”。他说:“野梅如棘满江津,别有风光不爱春。”他画梅花,是要回避春天的主题。他说:“每当天寒作雪冻萼一枝,不待东风吹动而吐花也。”腊梅是冬天的使者,而春天来了,她就无踪迹了。他有一首著名的画梅诗:“横斜梅影古墙西,八九分花开已齐。偏是春风多狡狯,乱吹乱落乱沾泥。”春风澹荡,春意盎然,催开了花朵,使她灿烂,使她缠绵,但忽然间,风吹雨打,又使她一片东来一片西,零落成泥,随水漂流。春是温暖的,创造的,新生的,但又是残酷的,毁灭的,消亡的。金农以春来比喻人生,人生就是这看起来很美的春天,一转眼就过去,你要是眷恋,必然遭抛弃;你要是有期望,必然以失望为终结。

简介

金农(1687-1763或1764年)

字寿门,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