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他为中国艺术现代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日期:[2019-04-28]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吴冠中 武夷山村 1977年

■吴冠中 知音 2008年 吴冠中 中国美术馆藏

■吴冠中 天外来客 2007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

《风筝不断线》是吴冠中先生把自己的作品比喻成一只高扬在天上不断线的风筝,他说,画画不要太拘泥于物象,画得太像则像只扎得太实的风筝,飞不起来。要是太脱离物象,这只风筝就没有线,缺少作品与生活的源头之间的那根线,那根线其实也是物象和人情之间的一条线,也是作品和观众的情感共鸣的一条线。

如果要用两个关键词来评价吴冠中先生艺术的话,那就是融合和突破。

众所周知,20世纪以来,中西融合是中国很多艺术家追求的一条道路,无论是融合西方的古典写实,还是融合西方的现代艺术,都是中国画现代化探索的有效途径。吴冠中先生融合了西方现代派艺术,他说他融合西方现代派对心灵的探索和对中国艺术对意境的追求。他一生致力于对艺术形式规律的探索,对形式美的表达,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现代化两个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中国美术馆这次展览中,中央的圆厅中是他成熟时期的水墨画的代表作品,在8号厅是油画民族化的作品,9号厅是水墨现代化的作品,他的艺术探索为中国艺术现代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观点

吴冠中:内容不宜决定形式而是利用形式

造型艺术,是形式的科学,是运用形式这一唯一的手段来为人民服务的,要专门讲形式,要大讲特讲。美术家呕心沥血探索形式,仿佛向蜂房寻觅蜂蜜,还须时刻警惕着被蜂蜇,这“形式主义”之一蜇,也颇不轻啊!形式主义应到处被赶得像丧家之犬,唯在造型艺术之家是合法的,是咱家专利!空山鸟语人人爱听,也许鸟们是在谈爱情吧,人们听不懂,但人们还是能欣赏,音乐是通过听觉为人民服务的,也可以说就是为听觉服务的。咱们美术是为视觉服务的,大楼盖起来了,有了墙面,画家们于是忙起来。音乐和美术是世界语,即使不懂内容,人们亦能欣赏。

我们这些美术手艺人,我们工作的主要方面是形式,我们的苦难也在形式之中。不是说不要思想,不要内容,不要意境,我们的思想、内容、意境是结合在自己形式的骨髓之中的,是随着形式的诞生而诞生的,也随着形式的被破坏而消失,那不同于为之作注脚的文字的内容。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舞蹈……文艺姊妹间有着很大的共同性,互相渗透是十分有益的。但隔行如隔山,这是实践者的经验之谈。要体会某一行当的甘苦,若不认真钻进去,不做认真艰苦的实践,便只能停留在泛泛的理解上,而且往往由此得出错误的结论。左拉为印象派画家及其艺术写了不少介绍文章,他与塞尚从中学时代便是同学,保持着长久的友谊。可是左拉全不了解塞尚在艺术中的探索,他以塞尚作为无才能的失败画家的模特儿写了部小说,书一出版,两人永远断绝了关系。他俩的绝交已是故事,但文学和绘画间隔行如隔山的阻碍令人惆怅!内容不宜决定形式,它利用形式,要求形式,向形式求爱。

(内容截取吴冠中《内容决定形式?》)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