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王徽之赵孟頫待友“矫情而素淡”
日期:[2019-04-28]  版次:[A14]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题跋

■戴进 雪夜访戴

■黄公望 剡溪访戴图 云南省博物馆藏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他们对待朋友“充满爱又尊重孤独”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旷达,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作为东晋名士,王徽之是最好的代表之一。他生性高傲。才华出众,他因为半夜想起好友戴逵,不惜往返200公里水路,天明才到门口,留下“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至情名句就走了,还引得后世众多画家争相描绘,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剡(shàn)溪访戴图》就是最好的例证。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雪夜访戴”成了魏晋风度的交友典范

这年的江阴下了很大的雪,王徽之大概是被冻醒了,半夜爬起来一个人在窗边喝一杯薄酒。

喝着酒,赏着雪,吟着诗,忽然就想起好朋友戴逵来。

戴逵是谁?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却不走仕途,而是频频与高僧名士结交,访谢安,为其操琴;赴石城,听支遁讲经。有意思的人吸引到的也是有意思的人,于是王徽之就和他成为了朋友。

而这一夜的王徽之,面前有雪有酒,就缺个戴逵这样能把酒言欢的人。这一刻他大概无比想念他的这位隐士朋友,恨不得立刻就能见到他。

此时,戴逵在百里之外的单县睡得正酣,他应该不知道自己此刻正被一位朋友记挂着。更不知道他这位朋友不顾大雪,备了小船正访他而来。

乘兴而行,一夜间,王徽之一口气坐船从山阴跑到剡。山阴,绍兴;剡,在今嵊州市境内。自绍兴至嵊州,直线距离80公里上下,起步溯曹娥江而上,再顺剡溪走一长段,才到戴逵家。而“剡溪九转”,曲曲折折弯弯绕绕,风景虽然秀丽,却至少有100多公里。

到了门口,这个趁着雪色而来的朋友却没有进去,只是在外面站了一会儿,就又坐上船回去了,并留下一句至情名言:“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他说:“我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许多人喜欢这则故事,因为钦慕王徽之的潇洒。就像钱穆说的,“其来也,不畏经宿之远;其返也,不惜经宿之劳。”只要我心畅快,一切都是可以不计成本地去付出,又都可以不计成本地舍弃。想,就去做;不想,就随时可以停下不做,没有斟酌计较。

王徽之活出了后世无数人都没能活成的模样。而这一往一返200多公里水路,也成了后人对魏晋风度最具体的向往,以及魏晋时期隐逸名士处世和交友的典范。

生活中随性洒脱散淡

《世说新语》中,有更多关于王徽之的故事,这些流传后世的典故足以看出他的洒脱和散淡。

一则:王子猷作桓车骑骑兵参军。桓问曰:“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桓又问:“官有几马?”答曰:“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世说新语·简傲第二十四11》。

不想搭理上司,就毫不客气地东拉西扯。好端端的“骑兵参军”成了粗俗不堪的“马曹”(马倌),上司过问一下本职工作又被指责不懂事瞎问。

二则: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49》

王徽之不认识桓子野,但听说过桓伊桓子野很擅长吹笛子。桓子野不认识王徽之,但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当然,从各种奇葩的传说中。

某一天,人海之中,他在船上,他在岸上,两个人打了个照面。客人转告桓伊:“王徽之听说你笛子吹得很好,让你给他吹一曲。”

桓伊听到,停马下车上床,不是那个睡觉的“床”,当时的“床”是坐具……横过笛子,吹——吹了一支,不过瘾,一连吹奏了三支曲子,桓伊才心满意足地停下。

船上,王徽之吩咐舟子出发。

岸上,桓伊装好笛子,也上车走人。

“素交”最能表达友谊的精髓

魏晋文学家刘峻提出的“素交”,最能表达友谊的精髓。一个“素”字,把纯洁真朴的交情形容得淋漓尽致,正如钱钟书所说:“真正的友情, 看来素淡,自有超越死生的厚谊,它是比精神或物质的援助更深微的关系”。

古代交通不够便利,书信需要跨过山川大河才能抵达朋友处,在今人看来,他们的传递过程有些缓慢,表达方式有些“矫情”,但这些慢条斯理的问候和表达,却最得“素”字之意。

《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存疑)写给朋友的一封问候信。与《兰亭序》不同,它是王羲之远离官场后“随意”书写而成,十分纯粹,也更具文人的清雅气质。其内容是:“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这28个字的断句方式历来争论不休,考虑到魏晋时期的诗歌流行四言,或许四字断句的形式最为合理——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如何断句只关乎阅读,并不影响含义,这封信的字面意思是一场快雪之后,天空转晴,王羲之想将这份喜悦分享给朋友张侯,同时为之前的事略表歉意。

字帖虽被命名为《快雪时晴帖》,但他与朋友分享的却不只是雪景或晴天的美景,而是看到天空初晴后的心境,实际上,分享的是喜悦,这或许就是钱钟书笔下“更深微的关系”。

同样是谈论天气,含义却不尽相同。当我们与朋友之外的人谈论天气时,被谈论的可能只是天气本身而已。

赵孟頫为好友周密作画表达质朴的感情

与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魏晋风度不同,赵孟頫的友情更加质朴。

1295年,在济南任总管府事的赵孟頫奉命进京编修《世祖实录》,他借机告病辞官回到故乡吴兴,文学家周密常来与其讨论文字与丹青。赵孟頫深知好友祖籍济南,却未曾回过家乡,于是常与他分享为官时期所见的齐鲁风土人情,以解其思乡之情。某日,他将在济期间的记忆画了下来, 赠予好友,希望给以慰藉。看到画后,周密感动不已。这幅象征着友谊的画作,就是著名的《鹊华秋色图》。

“公谨(周密字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 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

画中,右方突立的尖状山是华不注山,盘踞在左面的是鹊山,画题就是由这两座山而起。左方可见山羊四五只,在几间简陋的茅舍前啮食,水边轻舟数叶,舟中渔叟正安静地工作。

这是赵孟頫绘画风格最为独特的一幅画,画境清旷恬淡,恬静悠闲,他描绘的虽是秋景,却并无萧条之感,通过色彩渲染,使画面极富节奏感。

它是赵孟頫内心印象的映射,也是给好友的最好礼物。

(参考文献:莫一奥在这《真正的友情,当然很矫情》)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