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乾隆评价钱陈群《夜纺授经图》 “慈孝之意,恻然动人”
日期:[2019-05-12]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清宫廷刻 《夜纺授经图》拓卷 雅昌供图

■罗映球 母亲

■周思聪 1990年作 高原风情册 (局部)

■孙为民 绿荫组画

■罗中立 春蚕 雅昌供图

虽然古代中国,母亲也一直是被歌颂的形象,但诉诸绘画的,并不占多数,遍寻资料可以看到宋代王居正《纺车图》、李嵩《骷髅幻戏图》、清代康涛《孟母断杼教子图》、钱陈群《夜纺授经图》、钱慧安《慈母图》等都是跟“母与子”相关的题材,而至近代,类似题材则有丰子恺《小弟弟睡着了》、罗映球《母亲》、周思聪《高原风情册》、尚扬《黄土高原母亲》以及罗中立的《春蚕》。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

宋代王居正的《纺车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中,较早关于“母与子”其乐融融的场景题材,元朝赵孟頫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丝绸衣裳)荣。”

故宫专家常保立在接受收藏周刊采访时,曾这样描述这幅作品,“画作描绘乡下农民在自家屋舍前的一日劳作。画中一成年妇女摇着纺车,怀里还抱着吃奶的婴儿,几步之遥,一位老年妇女持线球与她相互协作,成年妇女身后,还有一个小孩儿在玩着拴住了一条腿儿的蛤蟆。就在两个村妇之间,有一只黑狗,隔着‘吱吱’的纺车还在回身竖起耳朵打量着小孩手里的动静,一种随时出击的态势。垂柳老树荫下,村妇敞怀衣着和着知了的叫声,一家老少在纺纱备织忙碌着。在男耕女织的社会里,下地锄禾正午,季节当在盛夏。”整个画面生动和谐,充满着生活的融洽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母爱。

《夜纺授经图》讲述了一件有关清代大臣钱陈群在母亲独自抚养下如何挑灯夜读的故事。作品生动再现了钱陈群少时母亲一边纺织、一边教授自己和弟弟经学的往事。

据资料显示,清代钱氏为嘉兴望族,陈书成年后嫁钱纶光为妻,可惜丈夫早逝。她只能勤俭持家,夜来纺纱织布,苦度岁月,对于子女的教育从不放松,教子读经吟诗至深夜。其子钱陈群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在清康熙六十年中了进士,进入朝廷担任侍读学士等官职。陈书教子成名,自己画了一幅《夜纺授经图》,此图描绘夜深人静一边纺纱、一边教子读经,神态毕具。这幅画得到皇帝的赞赏,并题诗二首在画上,当时乾隆皇帝带头题诗称道这幅画:“慈孝之意,恻然动人,足见陈群学问所自来也”,并亲自为之题词。那些高官名人也纷纷题诗歌颂之。这幅令人瞩目的《夜纺授经图》,后来钱陈群为纪念其母,把内容刻在石上,嵌在嘉兴中山路钱氏故居壁间,其拓本多有流传,原作是否存在,已不得而知。

周思聪尚扬倾情高原“母爱”

在现当代的画作中,有关“母与子”题材的不得不提周思聪的“高原风情”,这组画既指彝女生活的云贵高原,也包括藏民活动的青藏高原,所绘人物以彝女为主,间有藏女与儿童,为其晚期人物画的代表题材。早期“彝族”系列中除了描绘彝族妇女生活劳作的场面,还有比较温馨的母爱画面。如1983年《母与子》,中华各个民族都会养育新一代,而这样艰巨的任务似乎都落在女性的身上。画面人物的嘴唇微抿,眼神只勾勒出瞳孔的型,并未进行细致描绘。

而周思聪的《高原风情图册》则作于1990年,共十八开,包括《雨归》《收获》《饮酒》《林曲》《浣纱》《戴月归》《汲水》《果实》《朝露》《哺乳》《相逢》《起舞》《小溪》《踏歌》《对饮》《母子》《藏装》《拈线》,图中描绘了云贵高原彝族女性以及青藏高原藏族女性的生活场景,涵盖甚广,通过个人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母性的伟大。

同样将目光放在高原民族日常的画家,还有尚扬,他是“生活流”中重要的画家。在创作生活题材之初,尚扬便显示出一种对与南方文化相去甚远的黄土高原生活的迷恋。在《黄土高原母亲》中,艺术家对那个黄河流域以贫瘠著称的山区以及那里的人民的爱慕几乎达到了一种宗教般的境地。在这幅作品里,母亲的形象与她背后的石墙以及更远处的黄土山坳连在一起,暗示着这种温馨而又强悍的生命与环境不可分离的特性。尚扬用暖调的黄色,将一片只有石头和黄土的风景进行了诗意性的渲染。在这种渲染中,恬静和温馨代替了凄凉和荒芜,破旧的石拱门和贫瘠的土地、山坡被描绘成富于浪漫气息的图景。

在这些作品中,被当时的一些批评家称之为“尚扬黄”的那种黄色调子,成了画面的主角。这种偏暖的土黄和褐黄并不明亮,也不轻,表现出一种情绪上的自然性。以后,尚扬的作品便开始一步一步地摆脱地域色彩的诱惑或控制,走向了一种更加主观的发挥和表现。

罗中立曾先后 三次绘制《春蚕》

表现母亲亲情的画家,罗中立当然也是一位绕不过去的画家。1980年,罗中立创作的《父亲》获得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金奖,在这之后,罗中立决定延续《父亲》这一题材,最终创作了《春蚕》等一系列作品。罗中立曾对媒体说,“《春蚕》其实就是《父亲》的姊妹篇,也可以叫做‘母亲’。”因此,《春蚕》创作完成之后,同样受到了美术界的关注。上世纪80年代初,《春蚕》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一个到美国的展览,但这张作品就再也没从美国回来。

据了解,作为《父亲》的姊妹篇,罗中立曾先后三次绘制《春蚕》,因为最早创作的《春蚕》不知所终,1982年和1983年,受学校要求罗中立先后复制了两幅《春蚕》,作品构图和画面与首次创作的《春蚕》并无两样。

与细致刻画人物脸部细节的《父亲》不同,《春蚕》隐去了“母亲”的脸庞,她低头仔细拨弄着一片桑叶,最抢眼的是如蚕丝般的满头银发,以及一双青筋累累、如枯树皮般的、干瘦劳作的手。与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精心照顾得圆圆滚滚的数十条蚕宝宝。

同样的题材,著名画家孙为民在1990年欧洲之行后迷恋上了印象派的绘画,着迷于光与色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画面色彩是蓬勃跳跃的,有着光影的交织和闪烁。《绿荫组画》不但是孙为民作品由表现室内场景到描绘户外的转变,更是其关注母性与孩子关系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中人物处在光与影的欢乐乐章中,无论是亮部耀眼的色彩还是沉稳的暗部,大色块中又有着无数微妙的色彩变幻,冷暖的变化交替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在变幻的同时又把握住了整幅画面的和谐统一。画中人物闲暇舒适,无论是在惬意的日光浴,或是舒舒服服的小憩……特别是组画二,母亲为孩子在铺着餐布的草地上穿衣的这幅,人物造型极具动感,人物服装简洁休闲,但是母子间的默契与温情一览无遗,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他的《绿荫组画》作品的推出与往日的室内人物的艺术美感形成鲜明对比,引起社会很大反响,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也构成孙为民创作历程的里程碑。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