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民生实事件件接地气 高灯堡村贫困户日子越过越“甜”(2)
日期:[2019-05-31]  版次:[T07]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广州海关帮扶当地贫困户通过种植百香果脱贫。

■一位村民在看污水处理设施简介。

授人以渔 扶贫力量让贫病妈妈勇敢前行

扶贫产业见成效,是支撑贫困家庭前行的支柱。

32岁的贫困户刘章玲也在家中种养着6分地百香果。以前,家中没有百香果,只有满目疮痍:自己身患消化系统疾病,二女儿天生无耳廓,典型因病致贫。

2017年11月,她差一点对生活失去希望,是广州海关扶贫工作队帮助了她。

“我是个苦命人。年幼父母双亡,长大后到外面打工,结婚生子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是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无奈家中贫困,我无法坚持规范治疗,扶贫队进村前,我连药都吃不起。现在,我又有了活下去的希望。”这名个子娇小、脸色略微苍白的妈妈,说话间气息有点喘。

刘章玲和丈夫麦中强向往着幸福生活,两人为生活和孩子朝夕努力打拼。2009年,夫妇俩开始遭受大病考验。这一年,刘章玲的二女儿琪琪出生,医生一下子发现了她“缺”了右耳——原来是右侧小耳出现先天性畸形,要改善,只能做手术。然而,几万元的手术费对刘章玲一家来说犹如天文数字,女儿的病也因经济原因耽搁着。

祸不单行,2011年刘章玲因为腹痛被发现罹患消化系统疾病,加之二女儿的病情,这个家庭彻底绝望。直至当下,刘章玲和孩子们的生活,靠丈夫麦中强在东莞打工的3000元月薪维持着,日子过得艰难。

刘章玲也希望吃药控制病情,然而为了将家里仅剩的钱存下来留给琪琪做手术,她吃了一年药就中断了治疗。

随着逐渐长大,琪琪不仅听力差,性格还越来越内向。炎热的夏天里,小女孩忍着酷热,披散一把长发,仅为了遮盖奇怪的“右耳”。而脱离药物治疗的刘章玲,身体也每况愈下。

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广州海关扶贫工作队关注到在贫病中挣扎的刘章玲一家。扶贫工作队不仅向她提供了百香果苗,还详细记录孩子病况,帮忙联系省内专家,商定治疗方案。扶贫队还发动广州海关、社会捐款5万元治疗费用,解了刘章玲的心结。

2017年底,琪琪先后两次完成了右耳整形手术,听力得到极大改善。2018年夏天,地里百香果丰收,刘章玲以8元/斤的价格往外卖,赚了7000多元,这是他们家里至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收入。“海关扶贫工作队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刘章玲激动地说。

实际上,广州海关的帮助对她来说还有更深的意义:“以我的健康,可能无法看着孩子们长大。我最放心不下的孩子就是琪琪。如今,广州海关不仅教我们种百香果,琪琪也脱离了大病,我的想法也要积极一些,好好治病,生存下去,好好照顾家里。”刘章玲含泪说。

造血脱贫 发掘贫困户“优势”去扶志

实际上,高灯堡村里,和刘章玲遭遇相似的贫困户并不少见。高灯堡村原来贫困发生率较高,在册户数667户3588人中,贫困户占有75户183人。李丙实发现,产业单一是造成高灯堡村贫困的主要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因残、因病致贫。光是罹患精神疾病、慢性重疾的贫困户就有12户14人,当中不仅有老人,也有孩子,帮助他们的家庭脱贫,难度十分大。

“贫困户都对扶贫工作队抱有期望,然而,脱贫信心总被积贫积弱的薄弱基础打消。扶贫扶志,为他们树立信心,树立志气必不可少。”

李丙实和贫困户保持着密切联系,平时走进他们家中,和乡亲们亲切拉家常,了解贫困户的家庭动态情况,倾听他们的诉求,更重要的是,发现贫困户的“优势”,鼓励他们冲破贫困。

勤劳,是今年63岁的贫困户严章益最突出的优点。他的家庭颇为不幸,妻子常年患有慢性疾病,4名孩子中有3人先天性耳聋,因为错过了最佳康复期,已经失语。没想到,他唯一健康的小儿子严玖,是一名“学霸”。

“小儿子是家里唯一的希望,我们不希望他长大后又成了贫困户。”为此,严章益起早贪黑种地、种荔枝、打散工,撑起全家生计和小儿子的学业。

严玖不负众望,他以优秀成绩换来奖学金和助学金,完成了高中学业,在去年高考中获得600多分的成绩,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然而,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5000元/年的学费。

李丙实得知这个情况,坦诚地对严章益父子说:“家里养出大学生不容易,你无论如何都要劝儿子继续读书。读书能改变命运,学费的问题我们来解决。”他发动了乡贤、广州海关干部职工募捐,终于为严玖凑齐了本科四年的2万多元学费。如今,严玖一边读书一边做兼职,成绩还不错。

读书改变命运,也是严章益一家脱贫的长久之计。着眼目前,像严章益一样的家庭,也需要稳定增收的渠道。为此,扶贫工作队采取了“奖励补助”措施,鼓励贫困户发展生产。

2018年,严章益一家以87898元家庭年度可支配收入成为高灯堡村脱贫典范。但是他并没有停下来,依旧干得热火朝天。“扶贫队有这么好的以奖代补举措,我怎能错过?现在,我每天都去打理家里的200棵荔枝树和100棵龙眼树,把它们种好了就能自力更生。”

李丙实欣赏严章益的努力:“在他身上,我看到了高灯堡村在扶贫举措下,实现脱贫造血,营造勤劳致富的风气。”3年过去,扶贫工作队观察发现,比起驻村初期,贫困户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去年年底统计,高灯堡村75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由帮扶前的不足4000元增长到2018年的9965元,实际上已经100%脱贫。

升级换代

落实33件民生实事

助人居环境升级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高灯堡村在产业扶持下,其他方面也在发生喜人变化。如火如荼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让高灯堡村“脱胎换骨”,拥有优美、整洁、文明、舒适的农村人居环境。

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广州海关通过筹措资金,共落实扶贫资金725万元,完成了高灯堡村33件民生实事。

3年前,村庄道路破烂,村容村貌较差,晚上到处乌灯瞎火,一盏路灯也没有;村里唯一的高灯堡小学,连像样的校门都没有;供水管网损坏严重,旱季时无水灌溉,只能眼睁睁看着秧苗渴死……改善落后的民生设施,也就能促进贫困户,乃至村民安居乐业。

今年,邻村的村民走进高灯堡村,纷纷发现村颜大改:以前环境脏乱差的高灯堡村,如今也注重卫生保洁,田野道路变得干净;贫困户搬出危房,在扶贫资金补助下再建“安全窝”;村民喝上干净水、一出门就能走上水泥硬底道路,还通过产业扶贫,实现了稳定增收。

村貌改变,发挥最重要作用的,要数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在自然村沉州村,广州海关协调援建的污水处理站,正源源不绝“净化”生活污水。“以前,该农村没有雨污分流,污水乱排,导致渗入地表,危害着村民赖以生存的地下水源。2017年9月,高灯堡村获得腾讯公益基金会‘碧水工程’项目资助,加上自筹资金,合计筹得50多万元,建起污水处理工程。2018年10月,污水处理工程正式竣工,村民以往乱排的污水经过净化处理排放,用于农田灌溉、水产养殖、景观美化方面,而村民也因此而喝上了干净水。”李丙实介绍说。

离污水处理站不远的,是村里唯一的小学——高灯堡小学。这所村校内,“升级换代”的教学设施正吸引着转校的学生“回流”。为阻断贫困代际相传,李丙实积极协调广州海关各部门,先后对高灯堡小学投入80.15万元助学扶贫。扶贫工作队积极协调,广州海关和地方慈善机构通过捐赠文具、书籍、电脑,修缮校舍等方式,改善了高灯堡小学的教学环境,学生们也在助学行动中换上了崭新的课桌椅。

高灯堡小学校长刘通激动地介绍说:“教学设施不再落后,留住的是乡村教师和学生啊!我们一直强调,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如今,孩子在好环境里读好书,以后贫困家庭就有希望了。”换言之,少年可期,乡村未来同样可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