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旅游+产业+扶贫” 红梨村爬坡越坎图振兴(2)
日期:[2019-05-31]  版次:[T09]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一轴两翼”规划图下,现代农业种植区正在稳步推进。

■曾书记(左)与村民亲切交谈。

■村里有了儿童活动室,小朋友们假期里最喜欢来这里读书。

■家园越变越美,小朋友也有了更多玩乐场所。

2

身体好产业好,村民致富有妙招

赖世良的花生地在村口路边,曾庆辉远远看到他,微笑着上前攀谈,“世良,在忙什么?”

秧苗间的赖世良闻声直腰,手里抓着一把杂草,“拔草呢,曾书记。你什么时候来的?”他大踏步跨出来,顺手把草扔在田埂上,“今年花生长得好,你看看,这么高了。”

赖世良是村里的贫困户,他有3个孩子,2006年,3岁的大女儿在韶关查出自闭症,因为家庭经济窘迫,夫妻俩只为她做过几次简单的康复,便领回家由妈妈照顾,家里的劳动力只剩赖世良一人。红梨村的传统种植作物是黄烟,但面积不大,售价不高,和村里所有烟农一样,无论赖世良往地里浇多少汗,也得不到可观的收入。女儿治病需要花费,另外两个孩子还要读书,他的家境日渐窘迫,2016年被精准识别评定为贫困户。

省委编办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到来后,积极推进健康扶贫,帮他和其他未享受既有政策的贫困户完成农村基本合作医疗缴费工作,实现了39户贫困户医疗补助全覆盖。为了让村民能享有更好的医疗资源,省委编办还组织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为全村村民健康体检,建立完整详细的健康档案,对31例大病患者(其中贫困户10人),通过不同渠道完成救助申请,其中1人享受全免费治疗,25人由省第二人民医院免费住院治疗。

在健康扶贫工作的推进中,赖世良的大女儿和村里另外9名贫困人员,在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带领下赴粤北第三人民医院等相关机构开展治疗和评残工作,获得了应有的残疾保障金。记者了解到,村里现在有了全新的卫生站,还有与省第二人民医院、省网络医院合作设立红梨村网络医疗服务点,为村民提供远程专家诊疗服务。更令人赞叹的是,红梨村卫生站配合镇卫生院在全镇各村推进家庭医生巡诊制度,实现签约率100%,由乡村医生1年2次巡诊,详细记录并跟踪居民健康情况,及时提供入院或者转诊治疗方案。

赖世良的生活发生极大转变。“老婆现在也出来干活,我们种了17亩黄烟,村里现在有合作社,往外卖很方便,价格也不低。”他乐呵呵地说,加上眼前几亩长势喜人的花生,今年土地里的产出就有七八万,“扶贫政策不养懒人,只要我们肯干,还有奖补金可以领,一年也有一两万元。”

说话间,赖世良的妻子挑担走来,她麻利脱下身上的雨衣雨裤,捋一把额前乱发,“曾书记,真要感谢你们!今年有这么多游客,我做花生饼也能赚到钱!”瘦小的身躯,嗓门却很洪亮,“你们一定要把资源引进来,让我们赚更多钱。”

在红梨村,开门迎客做生意的不止赖世良一家。记者在中心旅游景区看到,一排又一排店面整饬一新,特色农家菜、客家小吃店、饮品凉茶档,应有尽有。曾庆辉告诉记者,每逢假期,好手艺的农户就打开家门热情待客,瓜果糍粑艾叶饺样样不落,从韶关市到始兴县,再到马市镇,各级党委、政府也非常支持红梨村的乡旅项目,在这里举办各种有趣的活动,“昨天还举行了太极拳表演赛,今年春节的嘉年华,来客也有几万人,很旺。”他指着到路边还没有整修的仓房说,村两委并不强推让农户去改造,留有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红梨村乡村旅游业的有序推进,先行者一定能带动观望者共同致富。

3

扶贫扶智扶志,贫困户带头致富

红梨村有不少脱贫致富的先行者,管湖小组的叶素华就是其中一员。

高高大大的叶素华在五月天还穿着厚外套,乍见曾庆辉与现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李雅南、村支书赖善福一行走来,他满面笑容起身相迎,“我感冒了,怕冷。”叶素华端出李子和桃子,招呼大家尝鲜。

三年前的叶素华没有这样的神采。“老叶命运多舛。”曾庆辉告诉记者,叶素华早年在深圳打工,勤勤苦苦攒钱开了间小超市,很想做一番事业。但天违人愿,他先是检查出血友病,又遇车祸致残,花光了积蓄颓然返乡,“我们刚来的时候,老叶精神状态很差,经常发牢骚,有些自暴自弃。”

“自暴自弃”是表象,叶素华不是一个轻言失败的人。看到扶贫工作队和村里的干部拿出各种举措帮扶贫困户,他动心了。2016年秋,他主动找到村委,提出发展养殖业的想法。分析了他的身体状况,工作队决定资助一批鸡苗帮扶他。叶素华非常努力,养鸡的事业越做越大,最高峰时有5000只鸡,收入连年增加。

看到希望的叶素华再接再厉,开始钻研养鸭养鱼的方法,在山上扩建鸡棚鸭棚,挖山塘投鱼苗,多举并进,很快脱贫。村里的另一位残疾贫困户看着叶素华靠养殖盖起两层小楼,非常羡慕,私下里找他“拜师”学艺,两人又开出一片放养区,还接单代外地一位饮食业老板养鸭子。

生意越做越大,村里人对叶素华的称呼变成“叶总”“叶老板”,养殖户遇到问题都找他请教。叶素华重拾自信,连续两年参加韶关市残疾人公益创业大赛都获得奖项。

59岁的余作妃数年前也像叶素华一样悲观颓废,曾庆辉第一次见到她时,她坐在门廊,面前是刚刚在意外中被大火烧通的房子,“我印象特别深,她说一个儿子外出联系不到,两个女儿有一个外嫁,一个去世。”曾庆辉马上把老人的特殊情况汇报给省委编办领导。在领导的大力推动下,余作妃成为红梨村危房改造项目的首个受惠者,新居落成,省委编办领导送来家具家电,还为她举行了一个小小的仪式,把钥匙交到她手中。

余作妃现在享受低保待遇,还是村里的保洁员,每月有800元收入,勤快的老人喂了几只鸡,种了几垄菜,“等儿子回来给他吃!”余作妃母子已恢复联系,她在电话中常常“催婚”,“现在的日子这么好,妈等着抱孙子呢!”

每一次看到余作妃,还有和她一样的贫困户的笑脸,曾庆辉和工作队同事的内心充满幸福感。他总在重复编办领导的教导: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落点不仅是产业和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农村应该是人的现代化,村民的小康生活和精神充裕一样关键,切实把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让贫困村的村民能适应时代变迁,置身社会潮流并奋力与时俱进,也是扶贫干部的责任。

红梨村的村标是一块暗黄色的英石,竖在村口,正面书有大红色“红梨”两字,遒劲有力。

钉入土壤,挺直担当——这块英石的姿势,不正是扶贫干部扎根基层,风雨无阻,永葆服务于民的本色品质吗?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