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你曾为高考 做过什么最拼的事?
日期:[2019-06-07]  版次:[A06]   版名:[城事]   字体:【

高考请回答

对于不少人而言,高考是回忆中的一段金灿灿的日子,不仅是因为它发生在青春最好的年华,更因曾在这段岁月中拥有的心无旁骛为之一往无前的勇气与信念。在那些日子里拼搏努力而不自知,如今回想起却宛如高光般闪耀。

因此,高考第一题,致敬高考中的汗与泪——你曾为高考做过最拼的事,是什么?

回答 1

高考前摔伤腿

拐杖见证我考上名校

●高考年份:2013年

●高考地点:广东省湛江市

如果不是6年前那个下午的意外,张维(化名)的高考经历或许跟大多数考生别无二致。

那段染上艰辛、汗水、焦躁、苦闷底色的经历,在高考后就被他尘封起来。多年后探出头去看,他发现,那年夏天的自己就如一个苹果,被急速催熟。

意外摔伤

情绪不稳与家人起冲突 2013年,张维在湛江一中读高三。第二轮复习结束之后,他想着放松一下,放学后约了同学一起去篮球场打球。

一位同学在上篮时冲撞了一下,他一个没站稳,摔了下去,伴随着脚踝关节脱落的清脆声响,脚向内侧崴了。场面一下子变得混乱,有人忙着叫救护车,有人在一旁安抚他,有人帮他脱鞋。张维还跟他们开玩笑:“接下来就不用去上课了。”

直到见到医生,他才意识到情况严重。“我刚跟医生问好,还没做好心理准备,他二话不说就把我脱落的脚踝扭过来复位了,痛得我直叫。”

打了石膏的脚容易发痒,加上行动不便,张维的情绪变得难以控制。

“我爸请了一段时间假来陪我。有一次,可能说了一些比较消极的话,我跟他大吵了一架,把房间里的书、桌子都摔了。可能是真的太激烈了,到现在我爸每次跟我吵架都会说起那时的场景。”

为了照顾家人的情绪,张维尽可能不表现得消极、难过,跟家人相处时尽量说服自己“下个月就好了,大不了去复读”。

在家自习

直播听课求助学霸赶功课

打了石膏,张维开始了漫长的康复期。老师跟他的父母说,如果再不去学校,可能赶不上功课了。于是他想了各种办法来赶上进度。

一开始他将录音机放在课堂上,但发现效果不好。一段时间之后就放弃了。后来,他把手机交给同桌,一上课就给他打电话,“直播”听课。

“有一回我同桌轮换到第一排,老师看到有个手机在桌面上,以为他上课玩手机,就批评了他。直到同学们解释后,老师才知道是我在听电话,然后半开玩笑说了句‘张维你在家也要好好听课,不要干其他事啊’。”

物理跟数学两个学科比较考察理性思维逻辑,解题需要运用很多技巧。高三的复习资料是题库,有时候只有一个干巴巴的答案。在家自习遇到难题时,他就一筹莫展了。有时他会发短信问老师解题关键,更多时候是求助跟自己同一届的学霸表妹。张维和表妹租房走读,两个人的房间挨着。需要帮忙辅导时他就叫一声或者打个电话给表妹,请教她怎么解题,看她的答题步骤,最晚的一次两个人讨论到了深夜1点多。

经过两个月的恢复,张维可以拄着拐杖去教室了。因为走路很不方便,一旦上课间隙需要上厕所就更麻烦了,所以他每天就穿着成人纸尿裤去教室。“还好那个时候没有拉肚子,也没有意外状况发生,纸尿裤没有派上用场。”想起这段经历,他仍旧觉得非常尴尬。

逆袭成功

留下带有汗水味的拐杖

支撑他走下去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人。

“高三的时候我妈为了让我和表妹两个人备考,过来陪读,很辛苦,我不想让她失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放榜,张维在班里的成绩从平常的十几名升到了第三名,被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这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也包括他自己。

恢复行走之后,张维舍不得丢掉那个“晦气”的拐杖,而是将其留在老家,勉励自己。那是他高三最艰难时光的见证,陪他一起坚持、一起流汗。

“虽然我有很多朋友,但我向来喜欢单打独斗,遇到问题也不求助,怕会麻烦别人。摔伤之后很多同学过来帮我,我真的非常感动。才知道原来人是离不开其他人的。以前我遇到困难时,喜欢抱怨或索性不去完成,那件事之后我都是先想怎么解决而不是怨天尤人。”回望高考,张维觉得那是让自己成长的一段经历。

回答 2

支台灯裹棉被读书到夜深 三个月后帮室友考上二本

●高考年份:2012年

●高考地点:安徽省黄山市

高考的旅程有时候并非是独行,而是拥有携手共进的人。距离高考还有三个多月时,曾可(化名)与室友每晚支着台灯、裹着棉被复习到凌晨两点,最终帮助原本每科都不及格的室友考上二本,二人亦收获了一段能抵御时间的友谊。

考前三个多月 室友突然说“要努力”

2009年,曾可进入安徽省黄山市一所高中就读。高二分班,她选了文科,她的室友则进了理科班。在她看来,室友虽聪明,但懒散。高一起上课就不太爱听讲,回到寝室经常是往床上一躺,便开始刷手机煲剧。

到了高二,或许是意识到如此成绩未来可能连大学都考不上,室友开始“剑走偏锋”——成为一名体育生。在繁重的学习外,她每天还要训练三四个小时。

曾可以为室友会一直这么“潇洒”下去。然而,高三下学期开学时,室友突然跟她说,“不行,我要开始努力了!”

“我们一起复习吧!”曾可如是回应。这时离高考仅剩三个多月的时间。

“后来室友才跟我说,她训练了这么长时间,这么辛苦,如果因为文化课成绩上不了大学,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转当体育生的辛苦?”曾可猜想,或许室友的转变更多的是因为迷茫——在以上理想大学为目标的年纪里,如果上不了大学,自己还能做什么。

开“夜车”补习 室友英语成绩突飞猛进

冬末春初之际,正值黄山冬天最冷的时候。由于不少高三同学在外租房子,因此学校里空出了不少宿舍。这也给曾可与室友的“密会”提供了“根据地”。

由于她们是不同班级,因此“共同复习”的时间只能选在每天晚自修结束后。每晚10点,下了晚自修之后,曾可都会敦促着室友赶紧回宿舍洗漱。直到11点,学校统一“拉闸”熄灯,她俩便裹紧一床大棉被,一手举着充电小台灯,一手抱着书本,到宿舍对面的空宿舍复习。

“我俩一般先是把各自手头上的任务完成,然后就开始辅导。”曾可回忆道,由于文理不同,她能帮得上忙的范围只有语数英三科。

那时候,系统复习已经来不及了,曾可只能通过讲试题来辅导。“就像英语,做题都有‘套路’,所以我会跟她先分析错题,再讲‘套路’,培养好的解题思路和习惯。”从11点开始,一直到凌晨两点左右,每晚如此。曾可回忆那段时光,说:“两个人学比一个人有意思多了。”

一个月后,原本英语成绩总是不及格的室友,考到了100多分。

高考放榜时,原本每科都不及格、理综三科加起来甚至没有120分的室友,成绩高出体育生二本线十几分。最终,室友到安徽一所师范学院读体育系,而曾可也考上了上海一所知名高校。

如今,她们的高考已过了7年,两人虽然身处不同的城市,却仍十分要好。“除了性格合拍,跟那段一起拼搏的经历也是分不开的。”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张英姿 陈红艳 王娟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吴晓娴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吴晓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