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张思燕:书法是比绘画更高的审美范畴
日期:[2019-06-09]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此君竹下始知春

简介 张思燕 生于广州。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花鸟画艺委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美协理事兼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广州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开明画院副院长。

■天下皆知美66cm×24cm 2019年

■牡丹之品66cm×24cm 2018年

■爱莲说

我的书法创作往往带入绘画的元素

从2002年毛里求斯个展,到2007年随广东艺术团到墨西哥,6月9日,“花语·物语——中日韩女画家作品联展”先在韩国展出,再赴日本,中方画家展览作品选自分别出生于1950、1960、1970年代的三位广东女性花鸟画家万小宁、张思燕、林蓝,这也是张思燕近年来参加的由政府文化机构主办和组织的第三次出国艺术交流活动和展览。

此次展览,张思燕精选了12幅作品,在追求简约、文气、素雅的同时,画面的书法比重明显增多,“增加书法元素,更能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张思燕坦言。岭南画派艺术家从高剑父到黎雄才、方人定等,甚至近代的很多画家,与日本都有着很深的渊源,张思燕此行也期盼有不一样的收获。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水墨画与中国画区别在于“诗书画印文”

中国画应该有情怀有诗意

收藏周刊:这次展览展出了多少作品?

张思燕:有两个系列的组画,素雅和牡丹系列,每组4张,总数大约每人10到12幅的作品量,考虑到长途运输的局限条件,大部分是小品,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大尺幅的作品。

收藏周刊:您如何看待这次交流展览?

张思燕:这次“2019魅力中国——广东文化周”内容丰富多彩,除了这个展览,还有广东民族乐团的“国风粤韵——中国民族音乐会”、“广东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中国梦·广东故事会丛书”图书展、“美丽广东”图片展、中日韩友好交流故事会等精彩展出和活动。

“花语·物语——中日韩女画家作品联展”是本次文化周系列活动的一大亮点。我和万小宁、林蓝此前曾经在墨西哥展览,我们各擅工笔、写意及兼工带写,风格各有不同,我有意学习传统文人花鸟画之路并作个性感受尝试,在绘画上加入较多的书法元素;万小宁在日本学习生活了十几年,在重彩的研究上有独到的见解;林蓝的“金版水墨”在广东乃至全国独树一帜。日本曾经是岭南画派学习西方的窗口,追随着前辈的脚步,我希望此行也让我对日本绘画和东西方艺术融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收藏周刊:您如何理解中国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张思燕:很多人问我,水墨画与中国画有什么区别?材料都是宣纸、毛笔、墨、水性颜料。我认为:水墨画更注重当代性探索,在媒材、形式、视觉、创新方面更走得更前些。中国画也是用同样的材料,当代中国画创作除以上因素以外更注重内在的传统文化的元素,包括“诗书画印文”,中国画应该更有情怀、诗意及境界。

收藏周刊:具体到您的创作中,如何体现?

张思燕:我的作品有题字,有印章,这才是完整的中国画,我的画法是传统的大写意,然后我再用传统的小楷,奔放的画面搭配内敛的题字,形成对比。比如说在我的一些作品中,我经常会引用与画面相关的文字,我特别喜欢其中一幅画的题字:心间明月无尘染,眼底莲花有露沾,它很好地表达了我当时的创作心境。

要考虑题跋能否与画面相得益彰

而不仅仅是把字“写好看”

收藏周刊:题跋在中国画中非常重要,如何判断题跋的优劣?

张思燕:题跋能让观者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能提升整个画面的诗意,好的题跋,增加了画面的可读性,常给人以画外之启。我有一幅作品《爱莲说》,在画完荷花之后,我突发奇想把《爱莲说》抄进去,抄完之后又拟了一篇观荷感受的短文题于旁边,大字小字相间别有一番情趣,这也是创作小品的乐趣。

收藏周刊:您最近的创作中加重了书法的比例,这是基于怎样的创作思路?

张思燕:风格不是预设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变化,跟着我的感觉往下走。实际上,我是先书法后绘画,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最早我是学欧阳询的唐楷,但我后来我写行书的时候发现出不来了,因为欧体讲求的是工整,必须写得很“正”,一撇一捺都不能有差池,写得不好就像仿宋体;而行书讲求的是流畅的节奏感,所以我受制于欧体的书写习惯,没办法再深入下去,由此我想通过画画来使自己忘掉这种固化的书写习惯,这一停就是十年。

收藏周刊:在您的作品中,有些并没有完全遵循书法的“法度”。

张思燕:经过一段时间的绘画创作之后,我发现手可以灵活运用了,所以就又重新在书法创作上深入。关于书法的“法度”,我觉得画家要跳出书法家的角度,比如我写《金刚经》,我摒弃了传统书法的书写方式,创作中带入绘画的元素,整幅作品墨色有深有浅,其实无形中也形成了一种节奏。

收藏周刊:很多时候,画家书法被人诟病,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张思燕:书法是比绘画更高的审美范畴,书法主要以线条的变化和节奏感去体现。我认为,画家不应该把自己局限在“画”字里,要学习从传统中来的书法,加上绘画的审美,也可以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同时,书法家也应借鉴绘画线条的美感。

在传统的中国画中,书法和绘画是不能割裂的两个重要元素,但画家需要思考,怎样的书法才能与画面搭配,因为即使好看的书法用得不恰当,也不能与画面形成相互辉映的效果。

建议初学者从碑入手,更容易建立自信

收藏周刊:在现实的书法教学中,学生学老师的情况比较多,能否从您数十年的教学经验中给出建议?

张思燕:我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到西安碑林少年宫交流,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孩子们都很安静地在临摹碑帖,而当时广州很多的孩子还在写老师的“二手字”,我当时就想,将来绝不会让孩子跟我学写“二手字”。

事实上,到今天也是如此,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我们要明白,孩子们学书法不是为了学老师,而是为了学前人的经典,如果说几十年前条件所限,现在就不应该再有这种现象了。

收藏周刊:在具体的教学中,培训机构在技法上的教育多于书法理论和艺术鉴赏的内容,对此您怎么看?

张思燕:很多家长期望孩子把字“写好看”,我却认为要保留孩子本有的天真童趣,若仅追求“写好看”,就失去了书法的本真意义,所以我们不能以大人的眼光来评判孩子的字。

我曾到广州的一所有名的小学参与“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当时我问孩子们,中国四大名砚中有一个在广东的哪个城市,当时没有一个孩子能说上来,说明现在孩子们的知识面太窄了。

我认为,技巧练习和文化认知应该是齐头并进的。所以我在教学上会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经典的艺术作品让他们赏析,这种美育比单纯的技巧教学更重要,他们有了鉴赏能力,对于技巧的学习也更容易。

收藏周刊:在少儿书法的学习方面,您推荐哪些碑帖?

张思燕:《张迁碑》《好大王碑》《曹全碑》《钟繇》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隶书书写只要在线条上把控住了,间架结构即使有点出入,整个字看起来也还是不错的。由隶书过渡到楷书,书写者更容易建立自信。学习碑的好处是用笔有金石味、有厚度,但缺乏帖的灵动,所以学碑一段时间以后,下笔有力了,也要学学帖。而单纯学帖容易浮、容易飘,学过碑以后就能压得住了。建议初学者从碑入手,有了浑厚的底子,再把帖的优点带入进来,这样书写起来既沉稳又灵动。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