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学院派”扶贫匠心独具 访民间绝技促文化传承
日期:[2019-06-22]  版次:[T36]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致富带头人彭志华是返乡大学生,反哺家乡,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是他的梦想。

■“庆和春”重整旗鼓,以老带新,吹打着热闹与欢庆。

■扶贫第一书记利健文(左)与贫困户商议如何扩大豆腐坊。

■螺洞村的养蜂基地风景亮丽。

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帮扶汕尾水唇镇螺洞村:

在几年前几乎空心的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不仅以花为“媒”引蝶招蜂做扶贫产业,还由表及里,让古村的传统文化再放光彩。

靠养蜂脱贫的廖少挺,亦如工蜂授粉采蜜一般,酿制了自己的甜蜜生活。在螺洞村养蜂专业合作社社长彭志华带动下,他加入螺洞村锣鼓队从师老艺人学习民间技艺,每晚敲敲打打地训练,让他找到自身存在的分量,“我现在是‘庆和春’的一员,差点失传的螺洞村锣鼓文化,要靠我们传给后代!”

从物质到精神,知识分子的扶贫招式层层递进探入乡魂,为“世外梅园”螺洞村装配了奋进振兴的全新内核。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 飞

青年返乡

放弃高薪做“蜂王”

返乡创业,在2018年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的彭志华是廖少挺和所有养蜂贫困户的榜样。这个黝黑的年轻人从广西一所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广州、深圳、重庆等地做过施工员和工程队监理。2016年,他选择回乡创业。

彭志华告诉记者,是螺洞村勃发的生机鼓舞他回家。“从2016年开始,每次回家都能看到螺洞的改变,这是年轻人的机会。”彭志华家里养过蜂,有入门基础,与村两委和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派驻螺洞村的第一书记利健文商议后,他下决心创办养蜂合作社,“能有一份与故乡、与相亲融合在一起的、属于自己的事业,我特别满足。”他很在行地说,养蜂在个别年头有风险,但三年里只要有一年丰收,就能赚到,“一定要坚持,今年雨水多蜜蜂采蜜不足,我自己的300箱蜂,收益远不及前年,但我还是拉回来一车蜂箱,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为什么?要让贫困户有信心,让他们看到希望。”

彭志华是所有养蜂人的业余教员,只要蜂农有问题,一个电话马上赶到现场,“其实村里有一个技术指导‘三人组’,我、利书记,还有彭主任。”他说,彭主任是螺洞的村委主任,比他早回来一年,也是全村最早尝试规模养蜂的人。

依托万亩梅园,螺洞村整村的冬蜜产值有一万多斤,养蜂户户均增收2万元,并因此入选“中国蜜蜂特色村庄”。

“三人组”并不满足,他们还在谋划青梅+养蜂的更多可能,培育整套农特产品生产链的蜜蜂“大棋局”先期布局,已紧锣密鼓地展开:养蜂示范场,蜜蜂文化主题公园,蜂蜜加工厂……为了更大更长远的蜜蜂产业。

由表及里

传统文化得到呵护保育

蜜蜂“三人组”是螺洞村承接扶贫任务的省直单位、贫困村村委和返乡青年的组合。

代表贫困村村干部的彭成参,具有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多重身份——返乡青年、村委主任、致富带头人,以及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瑰宝的行动者。

螺洞村很多年前叫“阎罗孔村”,彭志华说,从村里的老寿星口中,至今仍能听到古老村名的由来,“古代有姓孔的家族迁居到这里,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不能久居迁走了。后来又经历了几次迁入和迁出,直到彭姓人从江西来扎根,世代繁衍一直到现在。”顽强的彭姓人没有把姓氏植入到村名里,而是很形象地将新家园,形容为“螺洞”,“四面都是山,九曲十八弯,就像螺洞。”彭志华如是理解。

不凡的彭氏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以木偶戏和吹打锣鼓自娱,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小时候看过木偶戏表演,也听过锣鼓队演奏,外出打工十多年,一直印在脑海里。”彭成参说,那是一个村庄的荣耀,名叫“庆和春”的锣鼓队曾带着螺洞村百年的传承闻名四里八乡,红白喜事,绝无缺席。

村民衣食已无忧的2019年春,利健文网罗了所有以前锣鼓队的老队员,号召所有村民前来学习敲锣打鼓吹唢呐的技艺。担心外出打工多年的老队员生疏,他还特意从揭西请来老师,今年2月中旬正式成立螺洞村锣鼓队。

练习锣鼓的地点在螺洞学校,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开放式教学。开训三个多月,每个傍晚,7个锣鼓队员围成半圆,吹吹打打,热闹非凡。

继续留任

再筑乡村振兴梦

没有固定的训练对象,想学,不拒绝。唯一能固定的,是实操人数,不超过7名。“来晚了就只能听,不能参加练习,所以锣鼓班开始以后,几乎每晚都满场。”忙于养蜂的廖少挺经常迟到,非常懊恼。

彭成参来得早,坐在打钗的位置,面带微笑。

新班子不改名,沿袭在螺洞村的百年老号“庆和春”招牌,3位庆和春的传人老带新,手把手教年轻人吹唢呐,敲锣鼓。66岁的彭晓光30多岁出师,跟着老庆和春走乡串村,吹了18年,如今可以来当老师,他乐得合不拢嘴。

“以前7个人,现在就剩三个,一位吹唢呐的匠人去年刚刚走了,不然我们四个人还能凑合奏一曲。”彭晓光叹口气,从一个蓝色的文件夹中,找出一本发黄的宣纸本子,上面写满蝇头小楷和看不懂的符号。他伸出手指边哼边唱,告诉大家本子上是上辈人留下来的108个曲目,“现在没有人能看懂了,我也忘记了歌词,只能勉强哼出曲调。”

曲谱已经泛黄,还有褶皱和残缺,他用手指细心地抹平,叹口气,“我走了,这些东西就消失了,谁也不知道它存在过。”利健文掏出手机,一页一页细心去拍,“放心吧,老彭!不会丢,我是大学教师你忘了?我们学校会帮忙找资源,让曲子流传下去!”

要做的事情很多,利健文不得不作出选择。2016年4月,他在女儿四个月时入驻螺洞,时至今日,三年任期已满。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驻村扶贫干部交接之际,利健文作出了坚定的选择——继续留任,与志同道合的村两委干部、合作社负责人并肩再筑乡村振兴梦。

【扶贫概况】

2016年以来,根据省扶贫办工作部署,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承担帮扶汕尾市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的精准扶贫任务,经过三年的努力,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原来每年3500多元,到2018年达到11061元;几十户贫困家庭于2017年提早脱贫;村集体收入从原来全年不足300万元,到2018年达到800多万元;村容村貌也发生巨大变化。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