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长安画派和岭南画派始终紧随时代 期待加强两地艺术交流
日期:[2019-06-23]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范华 梁家河

范华简介 陕西国画院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黎雄才 珠江长卷·卷一(局部)

■赵望云 西北之行 雅昌供图

陕西国画院院长范华来广东办展,李劲堃表示:

那黄河之水于晋陕峡谷间奔腾八百里,过壶口、跃龙门,逐浪排空“翻越南岭”,2019年6月19日,《走黄河》来到广东。

是日,“范华中国画作品展”在广东画院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所产生的碰撞和回响,于两地均具重要意义。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一次历史的回望与传承

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在开幕式上所言:“长安画派和岭南画派的前辈们一道,参与了20世纪社会巨大变革中的中国美术自身的现代转型,他们始终与时代内涵、民族传统和地域性格紧密结合,创造出各自鲜明的特色和面貌。范华院长作为一个深受长安画派艺术思想影响,以及作为一个对岭南画派、对岭南大地有深厚感情的著名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坚持传统的坚守和创新的追求,其作品富有浓郁的西北特色和韵味以及鲜活的生活气息。”

“这次展览对于双方而言,是一次历史的回望与传承。期望未来两地之间的艺术交流可以更加频繁,并对接下来的系列交流活动充满期待。”李劲堃说。

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东画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林蓝在之后的研讨会上,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说:“作为长安画派第三代的代表性画家,范华先生长期秉承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理念,多年来深入陕北,‘撰写’黄河,以传统为式、以生活为范,把写生当成创作,在其间不断探索完善山水画的新面貌。在这次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近年来对传统水墨的探索,以及他长期以来对自然的热爱与真诚。”

她同时提出,当下,应继续关注长安画派和岭南画派的相关主张实践对新生代艺术创作之影响,继续探讨如何把“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贯穿始终,而“把写生当做创作”的理念也应受到极大重视。

走向生活,为时代而创作

展厅空阔宁静,却有云涌风启,近百幅范华近年的写生力作及其他作品,以雄浑粗犷的黄土风貌,给观众呈现久违的全新体验。浓重的矿物色与淋漓的水墨色奇妙相容,清澈透亮的空间之下,却营造出了层叠递进的想象通道;人们在质朴粗犷的物象之中,体会着作者对故土的一往情深,在接近现实场景的描绘之中,被引领获得一种超验的身临其境和时间纵深穿越。他以平面带领观看者抵达自己的心灵三维空间。

“刮起了一场令人振奋的‘西北风’”,在场的岭南业界人士,难得地异口同声。

回望,西北风潮,自盛唐气象中飒飒而来,奇伟自然与深厚文脉,很久之前就奠定了西北艺术的辉光频现。而近代民族抗战的悲壮历史及建国后现实主义的坚实建构,使长安画派的崛起,成为时代的必然剧目。从“奠基人”赵望云的“战与爱”,到“旗手”石鲁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再到第二代第三代艺术传人的继承前行,时至今日,创与学结合并举的创造精神,始终是这群艺术工作者身上耀眼的集体高光。

而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起,时代精神激荡整个中国画界,岭南画派,秉承自上世纪初便能开中西融合风气先河的勇猛基因,事事为先:南粤大地上,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等一批代表人物,继承“二高一陈”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兼容创新的传统,顺应新中国形势,也创作出了反映时代的大量新代表作。

所以范华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岭南画派和长安画派的老一辈艺术家,给我们创造了一条走向传统又走向生活、为时代而创作的路子,我们这一代画家从小沐浴此荣光,一路创作至今。能够有现在的这些作品,我感恩岭南画派,感恩岭南的这一批艺术家。”

岭南与黄土的悠长情谊

“感恩岭南画派”,陕西的艺术家以“还愿”之心前来;而岭南的艺术家,亦对黄土高原有着特殊的情感。“在我们那个时代,去西北写生是如此令人雀跃和难忘”,林蓝回忆。广东画院著名画家李东伟则更是直言,“很有感情!”

生于岭东海边的他,“从小看石鲁先生的画,80年代读大学,为了放假时能够去陕北,我在学校打了一个学期的工!”当时,怀揣五六百元巨款,挤上了从榆林到内蒙古的唯一一趟火车,斯人真实感受到什么叫做“人多得毫无立锥之地”,“挤上去,半个小时之后,双脚终于完全落地。就是这样去的。我们对陕北的情感,十分不一般。今天,我也是来学习的。广东最近的天气很潮湿,这一股‘西北风’,我感觉吹得很爽。”

传统与创新的优势互补

“西北风”与“南风”的确有着不同风姿,而在这场亲切的碰撞之中,广东画院院刊编辑室主任黄唯理,一边怀旧,一边阐述了他对“互补”的看法。

“黄土地域和岭南地域都有厚重的历史,交流应该加强。”作为曾令许多艺术工作者心潮澎湃而向往之的写生创作胜地,那些远离城市喧嚣、在安静中又有无数天地震荡对话的高原黄土,“让我们回来了还很激动”,黄唯理如是说。

然后他说到了这方之“潮”与那方之“传统”具有互补可能。潮,可谓创新,也蕴含对现代信息的渴求和必需。“既需要传统又需要潮,两个画院之间就有这个互补,这是最有特色的互补。一个是中原文化的长久积淀,一个是改革开放的激越之潮。”

“中原文化的厚度、作品中表现的概括、对生活的执着和朴素,都是岭南画家可以学习的。我们这里一味说创新,也没错,不过,可不可以调转头,向古老艺术学多一点?让我们多点时间积淀。而对于长安画派的同行们而言,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得到新的时代性的东西、生活和艺术的多样结合,以及多种形式碰撞对艺术产生的效果。”

透彻与朦胧的不同风姿

因着不同,故能互补。最后,当我们把时间线拉长,则可以尝试探讨,长安画派和岭南画派,是如何因地域的影响而成长出了不同的风姿。

“长安画派是以物理空间去拓展心灵空间,岭南画派是以心灵空间去追寻物理空间。这是两个不同的表现。”在当天的展览上,著名美术理论家罗一平阐述了他的观点。

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的艺术思维,长安和岭南最大的不同,是空气不比岭南湿润,当太阳照在长安之上,它不像南方这么朦胧遮蔽。所以长安画派不管在哪一代,画面追求都是“清晰”,他所描绘的所有,建立在一种阳光透彻的照耀之下,“强调要真实画出眼前见到的物体,真实画出物体占有的空间感、体量感、光影感”。那些精神和相续,能通过画笔表达的真实物理空间,抵达一个特定的带有诗意的心灵空间。

空间坚实。长安画派画家的精神状态,在这个坚实的构筑中得以凝练。

“而岭南,所有的阳光打在我们的土壤上,照在我们的树林中,我们的水汽把岭南文化润湿,它朦胧一片。”岭南画派很多作品,不追求事物的绝对清晰真实,它仿若走进树林,在眼前所见的一米或三米的景物中,追寻我们所见不到的五米十米一百米之外的另一种空间。他努力抓住眼前清晰一点,玩味、捕捉,然后以此可视,捕捉更多不可视。

“他玩味就玩味在这种情韵上。”

用充满诗意的梦想,通过墨和线,在纸上铺设出淋漓气息,走向更浪漫的心灵空间,这是岭南画派的构想;没有刻意的安排感,但所有的物象,不管是树,还是房子光影黄土,它又确确实实带有绘画感,用一种很纯粹的绘画写一种很纯粹的真实——这是长安画派的特点。

因此这个展览对广东的艺术创作和写生很有启示,“面对一个真景,我们怎么去造境,怎么去写生,怎样像范院长一样,用物理空间引导走向更深的心灵空间?这是我们要思索的问题”。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