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黄清华:从舌尖到心尖 让长者在饭堂里吃出幸福
日期:[2019-07-04]  版次:[A08]   版名:[城事]   字体:【

上午9时10分,几辆装着荧光绿色保温盒的送餐车,安静地停在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长者饭堂外。厨房里,5名厨师、厨工正热火朝天地准备着午饭。该中心主任黄清华戴着手套,熟练地检查今天的蔬菜。“这些菜太长了,剪短一些,老人好下咽。记得煮软一点,昨天有老人说菜稍微硬了一些。”她对厨工说。作为新华街长者饭堂的负责人,黄清华对饭菜质量乃至就餐环境都有严格而细致的要求。自饭堂开办以来,她用心用情,让老人体味“舌尖上的幸福”。

“能吃出家的味道”

2014年,黄清华在走访社区时了解到,部分困难家庭和高龄独居空巢老人家里没有冰箱,在夏季,食物难以保存,这部分街坊往往随便煮些食物就应付一餐,有时食物腐坏变质了也没察觉。为了帮助这些老人改善生活条件,黄清华带着社区的小伙伴,连接了20多家爱心企业,为服务对象提供爱心送餐服务,截至目前一共送出超过1.5万份盒饭,而且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

2016年,广州在全市范围内推广“长者饭堂”项目,新华街也准备建长者饭堂。此时,黄清华动起了脑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因为要开办日托服务,曾经建过一个小厨房,何不在小厨房的基础上,建起一个长者饭堂?

经过与同事探讨,黄清华开始了筹备工作。长者饭堂招聘了厨师、厨工、营养师,由营养师来设计菜式。长者饭堂建好后,举办了几场试吃活动,为老人提供免费试吃的机会,并借此收集反馈意见。

黄清华介绍,新华街长者饭堂的菜品每个月调整一次,根据时节不同改变饭菜的品种和口味;不同老人对米饭的硬度有不同的要求,饭堂就通过调节饭煲里米粒的分布量,向他们提供不同硬度的米饭;老人不适合喝老火汤,他们就把煲汤的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内。在节庆日子,饭堂还会组织老人包粽子、包汤圆、包饺子,为老人定制低糖月饼等。

凭着贴心的服务,新华街长者饭堂迅速“圈粉”,在附近有口皆碑,来饭堂就餐的老人也越来越多,每天准备的饭菜从刚开始的30份逐渐增加到50份,再到目前的120多份。不少老人提起这个长者饭堂都竖起大拇指,称在这里“能吃出家的味道”。

饭堂也是交流平台

新华街长者饭堂的饭菜到底有多好吃?黄清华笑着给新快报记者讲述了一位老婆婆的经历。这位老婆婆在新华街长者饭堂搭食,特别喜欢吃饭堂出品的盐焗鸡和梅菜肉饼。后来,她搬离了新华街,仍对这个饭堂的饭菜念念不忘。“婆婆的外孙女知道老人的‘小心思’,每天中午下班后就来饭堂打包饭菜,给她外婆送去”。

退休老人尤叔也是这个长者饭堂的常客。他告诉新快报记者,2017年,他想找个安静的地方练书法,经过旧同事介绍,他找到了新华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为这里的常客。每天,尤叔和老朋友们谈论书法,交流心得,然后一起在长者饭堂用餐,尤叔形容这样的日子让人“心情很舒畅”。

从舌尖到心尖,从暖口到暖心。新快报记者走访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发现老人在这里不仅可以参与唱歌、舞蹈、书法、手机摄影等各种课程,还可以参加志愿服务队伍为困难群众服务,为社区贡献一份力量。

“长者饭堂不仅为老人提供午饭,更提供一个交流和参与的平台。”黄清华说,长者饭堂用美味的饭菜吸引老人来此用餐,逐步吸引他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这样能最大程度地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退休生活。

■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通讯员 廖培金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