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走向“生活美学”的公共艺术
日期:[2019-07-07]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对于“公共艺术”概念本身而言,“公共”与“艺术”竟然是自相矛盾的,我想初步称之为“公共艺术悖论”。回到生活美学,回到民众当中,就可以突破这个悖论。从“生活美学”来定位公共艺术,这是一种具有“本土化”的理论视野,它关系到具有“中国性”的视觉理论的建构。任何成功的公共艺术都是需要具有“土著性”的,也就是需要从当地的文化的“风土”当中自然地生长出来。

一件公共艺术品的成功,究竟是由公众所决定的,还是由艺术家自我决定的呢?答案显然在于,要在艺术家与公众之间形成良性的交互作用。与社区实现了全面交流的艺术,才是真正的公共交流艺术。

公共艺术,无论是参与物化建构,还是人与人交流,都是要建构一种“文化化”的“审美场”。中西方公共艺术界都在试图介入大小城市与乡村地域的生活,并关注其中的日常生活与历史脉络,从而提升各国民众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