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豹变”毕加索
日期:[2019-07-14]  版次:[A08]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毕加索 习作

■毕加索 玛丽特瑞斯肖像

■毕加索 恋人

■毕加索 友情 习作

■毕加索 弹曼陀林的男子

■毕加索 静物:罐子与苹果

■毕加索 吻

走在正举办的“毕加索——一个天才的诞生”展览中,收藏周刊记者被同伴问及最多的问题是,“你看懂了吗?”其次是,“该怎么看?”

虽然“看不懂”是多数人的共同点,民国时期丰子恺就发出过“看了也不懂”的感叹,但一点也不会影响他们花“大价钱”提前购票,并顶着烈日排队进场的决心。

人们的好奇心来自于“未知”,因为未知充满着神秘、不可预测、有猎奇性,并且偶有瞬间恍然大悟的快感,哪怕毕加索早在100年前就传入中国,而他在美术史的地位也成为一种“常识”,但人们仍然被他作品形式的奇特所营造的“未知”魅力所吸引。

虽然7月的北京夜幕来临得稍晚,但晚上9点的798艺术区很多店铺已经陆续打烊,毕加索展览的海报也慢慢隐没在夜色当中,若隐若现,今天我们谈论毕加索,何尝又不是这种感觉。

国家画院研究员朱其虽然认为毕加索并非开创性的人物,但他却不停强调,毕加索的综合素养很强。这一点,中央美院教授王春辰有不同见解,他认为毕加索之所以成为“毕加索”,原因在于他不停求变,持续的激情澎湃,民国时期美术史家倪贻德也曾评价:“毕加索是最善于豹变的怪杰。”

当我们隔着百年时空,再读毕加索的时候,他应该是怎样的模样?他给当前的艺术青年能提供哪些启发?这一期受访专家将逐一深入剖析。

(收藏周刊编辑部)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陈福香 梁志钦 曾贵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