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州已推进685个老旧小区微改造
日期:[2019-07-20]  版次:[A05]   版名:[时政]   字体:【

在“绣花”式的治理下,旧南海县社区、海珠区兰蕙园社区换新颜

截至今年6月,广州已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685个!从永庆坊,到全民参与制定微改造方案的旧南海县社区、兰蕙园社区,广州老城在微改造的大潮中焕发了新的生机。日前,广州市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记者跟随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走访微改造项目,发现这些老旧社区在“绣花”式的治理下,“旧貌换新颜”。

■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通讯员 穗建

旧南海县社区: “修旧如旧”,深挖文化底蕴

走进越秀区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石板路、红砖墙、大榕树等映入记者眼帘,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六榕街街道办负责人介绍,该社区于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内,因曾为明清南海县衙所在地而得名。社区内历史文化遗存较多,分布了1处文物、72处民国时期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是广州近代集合住宅的典型代表和“最广州”特色的社区。

但由于年岁久远,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也是典型的“三老”社区——老街巷、老房屋、老居民。社区内设施陈旧,空间杂乱,老人出行不便;光线差,树木浓密,影响街巷和住户采光;公共空间单一,缺乏激发活力的活动设施,导致历史风貌湮没于杂乱街区中。

2017年,旧南海县社区成为了住建部老旧小区微改造试点。社区在改造过程中,在“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问题上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先后举行了6次居民意见征询会,充分听取老街坊的意见。改造对社区的基础设施和街区环境全要素进行了全面提升,并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深入挖掘大公报旧址等旧建筑的文化底蕴,活化利用历史建筑,打造商旅文住融合发展的历史街区。

据悉,目前改造项目已完成总工程施工的70%以上。记者在惠吉西大公报旧址见到,一个改造后的大公报广场“新颜绽放”,正静待游人前来“打卡”。改造的成果当地居民看在眼里,更乐在心里。“破损坑洼的路面被干净平整的地砖取代,上下坡道和楼梯有了扶手,社区的居住环境大变样,自己也住得更为舒坦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街坊达叔激动地说。

海珠区兰蕙园社区:

共建共治,征求意见两百余条

曾经的海珠区兰蕙园社区,房屋残旧,小区出入口无标识,“三线”凌乱,楼道老化,路面破裂;而现在的兰蕙园,古树青翠欲滴,道路干净平整,排污排水通畅,广场平整光洁,增加了多个休憩长廊,长者在楼下遛着狗,街坊们悠然散着步……经过微改造,兰蕙园社区街坊们的居住环境来了一个大变样。

“共建共治共享,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居民的事情居民议,坚持共同缔造。”素社街街道办事处主任庄婷婷告诉记者,改造过程中先后召开居民征求意见座谈会6次,征求意见200余条,项目设计方案数易其稿,工程施工建设精益求精。项目改造涉及建筑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住户1300余人,9个门牌、5栋大楼,辐射人群约3.6万人,改造出来的效果获得街坊们的好评。

立行立改,已制定整改措施129项

记者了解到, 2017年12月,广州市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广州经验”上升为全国范本。2018年和2019年,老旧小区微改造均列入全市十件民生实事,市区联动全力推进改造。

如今,广州正用其“绣花”功夫,建设着一个个“老城市新活力”的试点示范,一个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华丽蝶变的鲜活样本。广州计划改造2000年之前建成的老旧小区779个,惠及46万户民居。据悉,截至今年6月,广州已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685个,其中完工145个,正在实施208个,开展前期工作332个。

“解决人民群众的居住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这是我们的主要职责。”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伟表示,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坚持做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截至目前,检视发现问题共45个,已制定整改措施129项。立行立改类15个问题中,已经完成整改8个,正在整改7个。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