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梁世雄:海洋题材拓宽了中国画的表达
日期:[2019-07-21]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国画系师生集体创作——向海洋宣战 1960年

■庞泰嵩 万航待发 1964年

■梁世雄 归渔

简介 梁世雄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用作品改变“国画无用论”论调——

“向海洋——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50-70年代‘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日前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展览以海洋的视角连结起围绕东南沿海的边防、建设和生活等绘画题材,作品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海洋建设的美术创作的多个面向。在当时,“海洋”题材对于中国画创作,是一次新题材的探索,是一次向“未知领域”的前进,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梁世雄曾作为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到当地沿海参与劳动并与关山月、黎雄才等老一辈画家一起创作《向海洋宣战》巨幅作品。他说,作品的诞生,改变了当年“国画无用论”的论调,“是用中国画反映生活,尤其反映海洋题材一个很好的范例,拓宽了中国画的表达题材。”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很多感觉是即时记录,过后不一定能很好地反映

收藏周刊:当时面对全新的题材,有没有哪些困难?

梁世雄:当时全系师生一起参与,胡一川、关山月、黎雄才,包括当时中央美院教授罗工柳都一起到了当地。当时筑堤虽然没有多少大型机械,多为人力,但热火朝天的那种场景,气氛很好,很有感染力,我们并没有想到困难的事。

收藏周刊:在中国画创作中,那时候还没多少表达海洋题材的作品?

梁世雄:《向海洋宣战》这张画应该是算比较早的海洋题材作品。传统表达海洋题材的中国画,几无发现。当时我们全系师生参与创作,后来还到了上海展出,引起了当时的轰动。程十发跟我们关系很好,他当时在上海看到这张画也表示叹为观止。而我有一幅《归渔》,他评价说,“一看就知道是广东姑娘。”其实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抓住了地域人物特征。因为我当时选择画这个人,也是因为她特征明显,她是一个渔女,快要天黑回到岸边,我问她能否让我画一幅速写,她欣然答应。很多感觉是即时记录的,过后不一定能很好地反映。

收藏周刊:当时关山月、黎雄才两位先生主要负责哪些创作工作?

梁世雄:他们都有参与一起劳动。《向海洋宣战》这幅画的构图,主要是关山月先生。但参与创作的人就是全系师生,包括我、陈金章等有十多人。

收藏周刊:您现在看这张画,会如何评价?

梁世雄:的确是很好地反映了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

要把当时的劳动场面、激情反映出来

收藏周刊:我们应该把它放到山水画中,还是人物画中讨论?

梁世雄:类似《清明上河图》,不能按照传统意义上的划分作界定。它是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现实,一个劳动场景。它既包含自然风光的一面,也有众多人物,是一幅“全景式”的中国画。

收藏周刊:那面对的是新题材,创作起来会很困难吗?

梁世雄:因为我们要反映的是生活的一面,只抱着一种要把当时的劳动场面、激情反映出来的心态。而我们日常也参与劳动,一起推车,运土,整个劳动过程我们是亲身参与,有深刻的体会,闲下来又画速写。所以创作起来并不难。当然,作品能够完成到这样的程度,这也说明我们当时的造型基础,其实也是很扎实的,包括老师与学生都是。

收藏周刊:当年会如何跟学生们强调基本功?

梁世雄:关山月先生很早就提倡速写,而且直接用毛笔速写。不用铅笔。我们当时每个人的速写板上都夹着一个油画常用的小罐子,我们把墨水倒进去,再塞点丝绵进去,让丝绵把墨水全吸收进去,这样既能保持长期用墨,又能防止墨水溢出。

收藏周刊:教学上会有哪些方法?

梁世雄:当时我们把个人创作和集体创作安排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根据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只是一个新的尝试。那几年,通过教学改革,在学习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反对“忽视传统学习,以及颂古非今”的思想。必须要把学习传统和深入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很好地反映时代。在人物画基础课的教学中,对于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方面,曾经作了一些探索,我们要求在吸收外来(技法)的同时,特别注意发挥中国人物画造型规律的特点,在“传神”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比较明确的。

写生用毛笔,创作多生动

收藏周刊:用毛笔速写对创作有什么好处?

梁世雄:写生用毛笔对创作大有用处。在现场就能直接感受用笔甚至用墨,后期创作,就会生动很多。如果用铅笔速写,到了创作阶段,就成了“勾线”。生气方面就逊色不少。

关山月、黎雄才两位老先生创作大场景方面是有自己一套的,画中的人物都特别生动,他们受上一辈岭南画派的影响,注重观察生活,也注重速写、写生,很多老一辈画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有很多老一辈画家甚至无法当场速写。

收藏周刊:是否人物画很好的画家,都会现场速写?

梁世雄:老一辈也不一定。程十发出名主要是画傣族姑娘,但他很少画速写,主要靠记忆,他记忆力很好。刘伯舒也是靠记忆,我问他是不是画了很多马的速写,他说并没有,而是靠观察。我去过他家,发现他有一件马的木制模型,那件模型不少关节都能转动。我想,可能他平常也会根据这个模型来创作。黄胄经常画速写,记忆力也厉害。李可染则少画速写,而是慢慢“勾”,画得很慢,他曾经跟我说,“我画一张四尺三开,都要一个星期。”

有了切身体会才叫深入生活

收藏周刊:您认为目前的年轻一代如何才能像当年那样反映时代的生活?

梁世雄:这个很难了。现在很多人不注重体验生活,不要说亲身去参与劳动,就连坚持速写都少。多数依赖相机作记录,对生活体验不深刻。比如我们当时参与劳动,自己手推车,我们在画的时候,都能回忆起推车的感觉,手是如何握住车,乃至手指的动作应该是怎样都有体会。

所谓说“深入生活”,并非只是到农村拍照,对景写生就算,很多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要亲自动手,一起劳动,有了切身体会才叫深入生活。

收藏周刊:您认为这次展出的“向海洋”系列作品,从中国画的发展上来看,它们具有了哪些历史意义?

梁世雄:我认为这些作品是用中国画反映生活,尤其反映海洋题材一个很好的范例,扩宽了中国画的表达题材,因为中国画曾经一度被认为不能反映现实生活,甚至一度出现“国画无用论”的论调,美院中国画系的名字也要改为彩墨画系。

收藏周刊:上两星期跟史国良先生谈到中国画人物画题材,他认为人物画开始走下坡路了。

梁世雄:他的观点不能说全对,但确实存在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人物画,并不扎实,跟我们当时相比,现在的基础还是太薄弱了一些,主要还是速写不够重视,另外,笔墨上的把握也差一些,这个跟对书法的重视有关。

有些中国画作品画得太满,缺少灵气

收藏周刊:最近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省美展”看了吗?那些国画如何?

梁世雄:一楼展厅有些中国画作品主要是画得太满,缺少灵气,少了空灵的感觉。所谓“计白当黑”,空白对于中国画,是很重要的,要留点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当然,也可以看得出他们是花了不少功夫。

还有很多画,我们都看不懂了,不敢评价。记得当时老师集体评分,有些作品被评了5分(最高分),胡一川通常会说,“我看不懂。”

收藏周刊:中国画该不该以“花功夫”(耗精力)来作为评价的标准?

梁世雄:也不能这么说。工笔当然需要花功夫。主要还是要看意境和造型。山水有山水的造型,人物也有人物的造型。我曾经每每遇到形象特征明显的人,我都有种马上速写的冲动,我的很多人物作品,也都有现场速写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一步,创作出来的人物都缺乏生动。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