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陈履生:入选美展的画作几幅有像样题跋?
日期:[2019-07-28]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简介 陈履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西安美院新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

■李可染书法 天道酬勤

■潘天寿书法


■所谓的书法表演。

岭南书法传承与创新

“书画分流正成为一个渐行渐远的现实”

在当代的书画领域,有两对关系出现了倒挂现象:传统书法与当代艺术的书写,本应泾渭分明,不能混为一谈。但是今天书坛出现的诸多问题,不能不说与倒挂有关;另外,书画本同源,现在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却日渐疏离。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认为:“在今天的传统书法的发展中,很多书法家的作品也只是一种抄录。”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书法的表演实际上已经不是传统的书法

收藏周刊:目前有关书法发展中的问题,都容易混为一谈,似乎都有道理,可又总觉得都有问题,那么,问题究竟在哪里?

陈履生:实际上,问题就是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传统书法,这个传统书法包括延续传统的一种书写,是属于传统书法范围的。第二个方面是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书写,它是不同于传统书法的、以书写为手段来表现某种艺术观念的当代艺术。核心是把它框定在不同于传统书法的当代艺术之上。

这种当代艺术包括书法界都很熟悉的书法的表演,书法的行为,这实际上已经不是传统的书法,它不仅是与传统的书法没有关系,而且是格格不入,根本谈不上传承的问题。只能说是某些人对当代艺术的一种利用。

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与传统书法、当代书写所关联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从理论形态上看,或者很难撇清关系。比如某位写书法的人,他平常写字是正正经经地写,写得很不错,有很厚实的传统功力。后来,有一天他去做行为艺术了,虽然和此前的传统书写有关联,或者是以传统的书写为基础,那么,面对这种当代艺术的表演或书写,你不能说它与书法没有关系。但是,他又与其在传统书法范围内的写字没有关联。这就是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这种多样性中,今天很难剥离在这种复杂的艺术关系中的一些艺术行为。因此,笼统地说,“书法”或者“当代书法”,在今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写。

收藏周刊:您的分析中,其实书法问题要么在传统里讨论,要么在当代艺术里讨论,这也是泾渭分明的,可为何容易混淆?

陈履生:问题是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认知还处在传统书法中,这就产生了矛盾,不可避免地混为一谈。

今天很多书法家书写的内容不是为了传达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它更多的是一种为了审美(丑)的表现。这种审美(丑)的表现是基于书法能进入艺术行列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我们曾经有书写发展为书法的历史,而在今天,传统的书法又蜕变为当代书写,这是这个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根本核心。当然,此时的书写和远古的书写已经不是一回事。

有些画家面对书法是一种捉襟见肘的窘境

收藏周刊:传统书法在20世纪所产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里?

陈履生:如果我们看到王原祁笔下的《仿黄子久晴峦霁翠卷》,再来看陆俨少的《春风杨柳万千条》,王原祁除了在画上仿黄公望的结构和笔墨方式,更重要的是在意趣之外还有他的题跋。其题是什么?讲艺术、讲文化,讲很多不同的内容,都与自己有关。而陆俨少的《春风杨柳万千条》,虽然有他自己的笔墨的特色,也有题跋,但是,他题跋的内容和自己没有关系,他只是抄录了诗词。

而在今天的传统书法的发展中,很多书法家的作品也只是一种抄录,唐诗宋词为主体。从上述的变化来看,不管是李可染所写,还是齐白石所写,如此等等,这种变异在20世纪中产生的问题,实际上从我们的前辈就已经开始变异,而中国传统书法的根基到了80年代之后就受到了颠覆。

收藏周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当下的“书写行为”?

陈履生:传统书法在今天作为一门艺术,从汉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艺术品类,但是,今天有很多的书写行为可能不应该称为书法艺术,而是一种行为艺术,或者当代艺术、观念艺术,或者叫其他。叫什么都可以,只有一条,肯定不是一种传统的书法艺术。

收藏周刊:随着现代学科的划分推进,原本的书画同源似乎到20世纪之后,有了分离现象,您认为书画分流最显著的地方体现在哪里?

陈履生:上世纪60年代,潘天寿在原来的浙江美术学院提出了国画专业开设书法课,本来是为了挽回分离的局面,从而在书和画的关联中重新将书和画结合起来。但是,后来矫枉过正,又有了独立的书法专业,使书和画重新分离,这就有了从20世纪后期开始出现的彻底的分流。

看看连续几届的全国美展中的入选作品,画上除了名款之外,有几幅作品上面有题跋?有几幅有像样的题跋?又有几位入选画家的字是写得好的?

今天,不仅在全国美展中已经很少看到有题跋,其他各类的大型展览中也都很少有题跋,充其量是画家落款中写上自己的名字、年代,最多写个标题。有些画家面对书法是一种捉襟见肘的窘境。很多画家的书法不敢恭维,写得好的已经极少了。

今天,同样可以看到在全国性的书法展览中没有谁把绘画结合在一起的,反而,真把绘画结合在一起送全国书展,可能不一定能选上。如此等等,书画分流正成为我们今天的一个渐行渐远的现实。

很多书法博士的书写水平

远不如过去私塾先生写的字

收藏周刊:在古代,日常的写字就是书法,而今天的很多誉为“书法”的字,往往却不如过去私塾先生写的字。

陈履生:过去没有说哪位私塾先生是书法家,基本上没有专业的名号。因为过去识字的人少,只要能识字的都能写字;只要能写字的基本上写得都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现在有些书法博士的书写水平还远不如过去私塾先生写的字,而私塾先生只有一般基础。

收藏周刊:现在还能讨论书法的标准问题吗?

陈履生:过去的苏黄米蔡都有一个标准,颜真卿、柳公权,大家都是清清楚楚的。柳公权的骨骼清瘦,颜真卿的丰腴厚实,是在这样一种时代与承传的关系中品评,并且把它作为传承与发展的依据。

某某人学颜体,某某人学苏东坡,某某人学赵孟頫,通过传承的关系一方面表明这样一种关系在系统内的身份;另外一种就是标榜。这里的“标榜”没有贬义。标榜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自己所创的。因为在古人的品评体系中,自创是站不住脚的,是没有根基的,所以,一定要有渊源,有来路;要有脉络、发展。

可是,现在的书写行为不能说失去了审美的原则,也不能说完全失去了品评的标准。但可以说,标准是模糊的。标准呈现出时尚的潮流,甚至把审丑作为标准。书法界前几年有一阵阵的“流行书风”,三搞两搞又变成了“丑书”,这样的发展成了我们今天视野中的一些特别的问题。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