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独具慧眼识病灶 临床一线“侦察兵”
日期:[2019-08-05]  版次:[A08]   版名:[好医生好故事]   字体:【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主任医师江桂华(中)在阅片


人生最大的痛点,无非生、老、病、死。每一个,都与医生相关,所以,他们一定是你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人。

其实他们和你我一样,是肉体凡胎的凡人,有同情心、同理心、悲悯心;但一般人经历的生死惊心动魄,却是他们每天面对成败交替上演的日常。

这样的情况下,医患双方的认知相距有时真有点遥远,但所幸,双方又是面对同一个敌人的战友——康复是打胜仗后的巨大奖赏,它既属于病人,也属于医生。

有时候他的一句鼓励,就成了你坚持下去的支撑。

有时候你的一份信任,就成了他放手一搏的勇气。

我们相信,医学的进步、人类的前行,都与这些支撑和勇气有关。

又是一年中国医师节将近。去年7月-8月,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广东省医学会的指导下,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新快报主办的“向善而生——好医生好故事”活动向“8·19中国医师节”致敬。今年,我们的“敬佑生命——好医生好故事”第二季也正式开启——我们希望记录这些故事,关于这些我们为生命所做的共同努力。

不论你是医生,还是患者,如果你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故事,请通过gdgooddoctor@163.com告诉我们。我们将择其中突出、优秀者进行采访,相关报道及视频将在报纸、ZAKER广州、新快报官博官微同时推出。

■统筹:张英姿 肖萍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见习记者 蒋翰林 通讯员 薛冰妮 高龙 朱健

■摄影:夏世琰 凌玉芬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主任医师江桂华

时隔多年,江桂华仍清楚地记得,那对40多岁东北夫妇——从东北到北京、上海、四川、广州,3000多公里,辗转10多家医院,最后经人介绍,怀着碰碰运气的心理,提着厚厚的MR胶片来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站在自己面前,他们眼神里是“试一试”的怀疑还是“最后一搏”的决绝,江桂华分不清。

“不是脑干肿瘤,是个脱髓鞘假瘤,不用手术,放心吧。”江桂华把一大摞片子缓缓放在办公桌上,是27年在影像诊断科练就的“火眼金睛”让他语气平和而坚定——是个“假瘤”。回到东北后,病人听从江桂华教授的建议,仅用激素冲击治疗,病人痊愈了。

半年后,东北夫妻再次来到广州,悄悄在医院某个角落的墙壁上张贴了一封感谢信。放射科一名实习生碰巧看到此信,深受震撼,原本排斥从事放射工作的她,似乎找到了方向,随后连考两年,考上江桂华的研究生,笃定要师从江教授,做一名“幕后英雄”,他说:“不是只有用药开刀才能治病,原来影像科医生和临床一样,慧眼独具,精准判断,挽救一个又一个危在旦夕的生命。”

阅片无数借“临床”一双慧眼

如果医疗界有个鄙视链,那么在大众眼中,放射影像科可能处于鄙视链底端。中医望、闻、问、切,西医视、触、叩、听,那影像诊断是干嘛呢?一键拍片,两眼阅片,全靠设备?

浮光掠影,一名优秀的影像医生要经过几十年的片海浮沉,才能抽丝剥茧、洞穿疑难杂症。从事CT、MR疾病诊断27年,百转千回、阅片无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江桂华,练就这么一双“火眼金睛”,能从影像的蛛丝马迹中发现潜伏的病灶,尤其擅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

“从头到脚,从内科到外科、儿科、妇科……全科知识都要掌握,还要熟知影像科本专业,给临床医生提供意见指导治疗。影像科没那么简单,可以说是医生中的医生。”江桂华笑着说。

他坦言,影像科读片,虽然部分典型病变可能一眼看穿,但同病异影、异病同影对影像诊断来说一直是挑战。所以病人性别、年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都与影像诊断有密切关系,只有掌握了全面的信息,经过综合分析与判断,才有可能充分认识疾病的本质。

工作需“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嗡嗡嗡……”透过隔离玻璃,核磁共振检查室传来一阵阵有节奏的仪器工作声,一名中年女患者头戴隔音耳机从扫描仓内缓缓移出。接下来,她的片子会由操作员传输到隔壁的工作站由专业诊断医生看片写报告。

8月1日,新快报记者探访江桂华平日工作的地方,只见影像科医生办公桌上,都有两台显示器和一摞摞报告,几乎每台桌子上都放着一瓶眼药水。医生眼神定定地从一张张黑白胶片、一帧帧无声图像中扫过。“一天撰写四五十名患者的报告,平均一个病人有几百幅图,不敢少看一幅,因为少看的那幅可能是病灶所在。”江桂华告诉记者,影像医生工作相对枯燥,“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是这群幕后工作者的必备心态和高尚品质。

“同影异病”“同病异影”凭经验

面对采访,江桂华不妄言自己取得的成绩。但记者查阅了解到,他的名字被一系列荣誉镶上金边:现在是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会常委兼广东省MR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分会常委兼广东省神经学组组长、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委员会神经影像分会委员、广东省、江西省、河北省等多个省份的省科技厅专家库专家,经常参与各项科技项目评审活动;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两个项目,主持及主要参与省部级科研立项近20项,两度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同时也担任多所高校的博导(学术型)。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浪潮风起云涌,对此江桂华评价说:“人工智能确实能帮医生处理一些简单、繁琐的工作,但它的应用只是辅助作用,不可能代替影像医生。”

他说,因为除了阅片,要做出精确的诊断少不了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来综合评估,还要用经验去避免“同影异病”“同病异影”这样复杂却又常见的情况。“火眼金睛”不可速成,更不可完全靠人工智能一键生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江桂华的工匠精神。

江桂华带领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已形成一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业队伍,科室人员40余人。科室成为集医疗、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科室,拥有多台先进的检查设备。目前是华南地区飞利浦CT和磁共振(MR)培训中心,新投入使用的CT设备,扫描剂量下降80%,平均每年完成CT检查4.6万人次,MR检查达1.2万人次。

CT、MR应该如何选择?

“会动器官用CT、静止选MR……”江桂华举例说,肺呼吸、肠蠕动,检查可选CT,脑、脊柱、关节等可控制运动部位,一般用MR。

对于影像检查常见误区,江桂华笑说着科普:“做CT辐射危害微乎其微。目前的CT具备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一次CT检查,通常射线不会超过1mcv,而人体一年接触紫外线就超过4mcv;MR则与射线无关,因此并无辐射伤害,唯一的缺点可能是躺太久吧。”

对于头号杀手“肺癌”,江桂华强调说,因为肺癌早期几乎没什么症状,所以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尤其吸烟者体检时加做低剂量肺部CT,尽早发现病灶。

采访结束,检查室里的影像设备依然在嗡嗡作响地运作着,江桂华无声地走进工作室,走进他斑驳的影像世界,走进属于他的“热闹与喧嚣”,守住他的一亩医学良田。

同题问答

什么是好医生?

他认为,好医生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医德,而好的影像科医生,必须具备精湛的业务,需具备丰富的临床知识。我们必须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需要有很高的学习能力,就需要不停的学习,充实自己。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