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钟锦恩:北方追求翠绿, 南方更喜欢“反银”的汉绿釉
日期:[2019-08-11]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反银”的绿釉罐

■“反银”的绿釉鼎

■泛各种色光的绿釉陶器

■故宫专家耿宝昌为钟锦恩题写的书名

■有瓜棱纹的美人瓶

■绿釉陶楼

■有文字“用此器者后世富贵儿孙子”的汉绿釉陶盖

人物介绍 钟锦恩 著名鉴藏家,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副会长。

绿釉陶器出土数量并不少,但它并不算收藏的大类,在收藏圈能遇上几位藏有绿釉陶器的藏家,并不容易,而能成系列收藏的更少。鉴藏家钟锦恩可谓是这方面的异类,他藏的绿釉陶器不但成系列,一二十年间,单是这一门类就收藏多达600多件,更有不少附有铭文的汉绿釉陶,这也是让他迷上这个门类的地方之一。谈及目前绿釉的收藏现象,钟锦恩说:“北方追求翠绿,南方更喜欢‘反银’。”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绿釉陶楼反映汉代生活

故宫专家耿宝昌两次鉴定题写书名

在广州滨江路的一栋大厦上,钟锦恩专门开辟了两个地方放置他的藏品,在其中一个较为宽敞的房子里,放着历代的瓷杂古董,琳琅满目,走进去不但有了强烈的“时空穿越”的即视感,更有生怕一不小心碰到了某个朝代文物的“拘束感”。在当天还没有开始正式访谈时,他随手翻开了几件北爱尔兰贵族收藏过的纹章瓷。很多人知道他是外销瓷器方面的专家,绿釉藏品则并未过多示人。

他的绿釉陶器集中存放在紧挨着的另一个房子里。如果说前一个房子散发着浓郁的古董书香味,那么另一个房子,随着门的推开,像有一股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房子内沿墙壁搭建了一排排的木柜子,上面摆着形状各异的绿釉陶器,有壶、罐、樽、狗、马、羊、猪圈和人俑等。木柜的顶部整齐划一地摆着一排形体较大的陶壶、罐、鼎等器皿。这些陶器有的釉色泛着翠绿水光,有的出现剥釉和铅化带来的银斑,有的则呈红、褐、黄等颜色,绿釉陶器最后呈现各种釉色,在钟锦恩看来,这跟当年柴火窑温度不均有关。

柜子前立着两座绿釉陶楼,其中一座110 厘米高,据了解,汉人流行“仙人好楼居”之说,崇尚高台建筑,仔细看陶楼塔顶有神鸟造型,用以守护家宅。一层的塔楼有卫士手执弓箭在瞭望,二楼和三楼上有几位贤士,有的在观赏风景,有的在吟诵诗歌,似乎能让观者联想到汉代权贵的奢华生活。

钟锦恩认为,“通过陶楼,我们也能对汉代建筑了解一二,可以推测,陶楼的构造应该是参照当时的现实而制作的。这符合当时墓葬风气,达官贵人都希望把生前所拥有的带到墓里。”

2003 年,钟锦恩曾经把汉绿釉带到北京,让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耿宝昌鉴定。耿老激动万分,希望他能为这批藏品梳理成集,并欣然题下“汉绿釉陶器选萃”。两年后,钟锦恩再带去新的汉绿釉藏品拜访,耿老再题书名,但内容改成“汉铅釉系列萃集”。“耿老对我的这批绿釉陶评价很高,从选粹到萃集,可见他十分认可。”钟锦恩说。

钟锦恩介绍汉绿釉鉴定

●视觉

若汉绿釉陶器口是黄色,证明产自最好的窑口。这些通常来自河南灵宝地区。灵宝是汉代的“官窑”地区。

汉绿釉陶器釉色很温润,像玉一样,用电筒照射,能看到细细的蜻蜓翅模样的裂纹。

而现代造假釉色多用化学釉,没有温润感。而且很多为了做旧,通常用硫酸腐蚀,会泛白色,但光泽全无。

汉代的陶器,是纯手工捏的,几乎每个地方都能感受到当时的工匠手捏的各种痕迹,器形边缘也不十分规整。但很多新的东西,边线都很整齐,要么就是刻意制造手工痕迹,不自然,一眼假。

沾水之后,器物颜色会变得更深、更新,但水分很快就会被充分吸收,又再恢复干爽的颜色。如果是新做器物,在釉面上是不吸水的。而且通过沾水,也可以看到器物是否修补过,沾水后能看到修补的裂缝。

●掂量

很多造假的陶器,拿起来就特别沉,汉绿釉陶器经过2000年的氧化风化,很多器物很大,拿起来却很轻。

●嗅觉

靠近鼻子闻,嗅到远古的泥土香味,不会有呛鼻的感觉。有些假的会是一股砖头味,有泥土味的汉绿釉,是一种“贵气”,证明当时墓主人非富则贵才能选那么好的泥土殡葬。

对话

“近年好的汉绿釉陶器 几乎没见流通”

收藏周刊:为何对绿釉陶器情有独钟?

钟锦恩:一次偶然机会,看到有铭文的汉绿釉,比如“用此器者后世富贵儿孙子”,也有“亭市”字样,在汉代,“亭”是官名,可以判断是当地官家人士订造的。还有一件“大吉”,“五知君鼎作之十十”,这些都能反映出当时的主人生前的地位。还有一件让我十分惊喜的,就是“延平”年间有瓜棱纹的美人瓶,延平是东汉皇帝汉殇帝刘隆的年号,能够有年号的汉绿釉陶器十分少见。因此,我越收藏,就越着迷。

收藏周刊:通过什么途径收藏的?

钟锦恩:现在康王路一带,曾经叫带河路,聚集了很多河南人,他们从家乡带了不少高古器来卖,广东则主要是潮汕饶平地区的人鼓捣汉绿釉居多。南方墓葬出土的汉绿釉陶器釉色脱落较多,应该跟南方土地大多酸碱度大、有腐蚀性相关。

当时也有行家“劝”我不要买,说出土量太大,价值不大。我刚开始收藏是两千元一件,一万元五件,但没过几年,变成了三万元一件甚至十万元一件。我连续收了十年左右的时间,从2009年前后开始,我几乎没收过了。因为好的汉绿釉陶器几乎没有见流通了,有一些很好的,又卖几十万一件。

收藏周刊:为什么那么多绿釉陶器都呈银色?

钟锦恩:虽然说汉绿釉,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都呈银色,这是当时的绿釉经过长年累月的变化的“反银”现象,潮湿、高温加氧化,导致出现这种现象。当然,也有保留很好的,品相好的,至今仍然保持翠绿色,这一类在北方受捧,南方人则比较追捧有“反银”的汉绿釉,很多人以此为证明有年代感。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