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是文豪也是画家 雨果的“东方幻想画”等展示了天才的内心
日期:[2019-08-11]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维克多·雨果 “风浪”或“我的命运”,1857年

■里欧·博纳 维克多·雨果画像,1879年

■维克多·雨果 东方景观,1837年

■维克多·雨果 持团扇的中国女子,1863-1864年

你从何处知晓他的名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还是《笑面人》?他以何种身份存在于你的记忆里?诗人、小说家还是戏剧家?他凭借诗歌以幼龄在文坛崭露头角,他的小说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阅读,他为戏剧《克伦威尔》写的长序被尊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然而,这位生命几乎横贯十九世纪(1802—1885)的文学巨匠的人生角色却远不止于此,他是社会活动家,是画家,是收藏家也是装饰艺术家。

雨果对中国文化欣赏而赞美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十九世纪,文学生涯长达六十余年,著述卷帙浩繁,跟随他的足迹即是在读一部精彩的十九世纪史。

2019年8月13日至12月1日,上海明珠美术馆将携手巴黎博物馆联盟(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联合举办“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大型展览。展览首次集中呈现雨果绘画原作,文学外的丰富图像展示,揭开了文学家雨果之外其画家、装饰艺术家等多重身份。

首先在展览序幕中揭开的《维克多·雨果画像》,白发白须的思考者雨果,出自画家里欧·博纳之手,也是大众最为熟知的雨果形象。作家于勒·勒纳尔曾说:“雨果有天才;天才是崇高的,但并非十全十美。”

虽然雨果身处十九世纪的法国,却一直关注东方文化,尤其对中国情有独钟。他早期的绘画创作中就有一组“东方幻想画”,描绘他想象中的东方景观、中国建筑和人物,甚至有些建筑上的铭文都在模仿中国汉字。雨果对中国文化欣赏而赞美,他知道自己的中文名字,曾写过一首小诗《中国花瓶》。雨果收藏中国瓷器和艺术品,以此装饰根西岛住所“高城居”和情人朱丽叶·德鲁埃所住“高城仙境”。这两处居所由雨果亲自装饰设计,他从中式竹质屏风、瓷器和家具中汲取绘制人物、花卉的灵感,为“高城仙境”创作了一组“中国题材画”,以此图案制作木刻彩绘漆板装饰室内。这两处空间成为雨果借鉴中国艺术、在装饰艺术领域探索的代表作。

留下的画作已超过3000幅

如今根西岛的“高城居”,是一座琳琅满目的中国艺术陈列馆;“高城仙境”则成了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的“中国客厅”,雨果创作的木刻彩绘漆板全部陈列其中。

雨果展联合策展人李丹丹此前对媒体表示,“明珠美术馆举办此次雨果主题展,不仅是让中国观众重新认识一个更立体生动的世界文学巨匠,也不仅是让人们重新燃起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同时也是在探讨文学与艺术的跨界、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希冀引发阅读与思考。”

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馆长、雨果展联合策展人热拉尔·奥迪内(Gérard Audinet)说:“我深知中国人民对雨果怀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希望能够在中国组织一场关于雨果的展览,向中国观众展现雨果的多样人生。”

“雨果不仅是诗人,还是画家,而且是布朗热、洛克普朗和于埃可以视为同道的画家。”法国作家、评论家戈蒂耶早在1838年就做了如此评价,他是有预见性的。雨果从1834年夏季旅行途中开始他的绘画生涯,用画笔记录下沿途风景,并在之后逐渐融入想象的成分,进入精神世界的探讨。尽管在雨果自己看来,绘画仅仅是个人消遣,“在写两节诗的中间,得以轻松一下”,他留下的画作却已超过3000幅。他随心所欲地信笔涂鸦,记录所见所思,在负有责任的文字之外用图像放飞思绪。雨果绘画中水墨画占了很大比例,他在给诗人波德莱尔的信中写道:“我只是在这些画里混合用上点铅笔、木炭、乌贼墨、煤粉、炭黑,以及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混合物,才能大体上表现出我眼中,尤其是我心中的景象。”

雨果的随手画常常被他作为“名片”或“贺卡”赠给亲朋好友,或是加上自己精心修饰过的画框作为家中的装饰。虽然雨果鲜少将绘画与文学创作直接联系起来,却是他艺术天才彼此相通的两个侧面,并且得到许多现代艺术大师的赞赏。

为什么今天 我们依旧在读雨果

我初到上海时,非常惊讶地发现,每当聊起法国文学,雨果的名字就会出现,可见他的文化形象是多么深入人心。……据我了解,雨果在中国的译介最早出现在一个世纪之前,他的作品在中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音乐剧的传播,年轻人对雨果作品也非常钟爱,这是我觉得雨果在中国的影响力非同一般的原因。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领事费保罗(Paul FRECHES)

想必每个人都听过维克多·雨果的名字,到底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雨果呢?他关注底层贫苦人民,《悲惨世界》是集中体现;他是艺术家,拥有绘画才能,所作水墨风格画与中国文人水墨画之间能找到联系;他是装饰艺术家,这是今天对雨果的认识中最鲜为人知的。雨果对中国的情结、雨果曾经的生活用品,展出所有这些丰富内容是希望为中国观众呈现一个更为鲜活的雨果,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唤起大家阅读雨果的热情。

——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馆长、雨果展联合策展人热拉尔·奥迪内(Gérard Audinet)

在追溯了雨果在中国的一百多年的“旅行”之后,最后我们还可以简单地再问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今天我们还读雨果吗?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读雨果?其实我想,这个问题也许不用我回答。因为,今天(7月15日,编者注)的发布会,以及8月即将开幕的雨果展已经证明了雨果不仅是法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我们并不需要4月15日的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来提醒我们雨果的存在,和他跨越地理、时间界限的价值。记得应该也是在2002年,我谈到过雨果在《悲惨世界》里的一句话:‘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将近两百年的时间过去了,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一切并没有得到解决。这就是现在我们依旧在读雨果的原因。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著名法语翻译家袁筱一

(本版图文综合来自明珠美术馆、雅昌艺术网、澎湃新闻)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