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为减肥?为塑形?为社交?互联网时代的健身行业了解一下(1)
日期:[2019-08-21]  版次:[A18]   版名:[数媒+]   字体:【

近年来随着国民消费升级与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的健身需求逐渐觉醒,健身产业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升级并出现了“互联网+健身”的新型商业模式。从百度关键词指数来看,与健身相关的关键词热度从2015年起有了明显增加。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相关讨论及内容分享也随处可见,如“跑步打卡”“健身课程分享”等,可见,在大健康风潮盛行的当下,人们对健身活动愈发关注。相关报告显示,健身俱乐部行业毛利率正逐年攀升,预计未来几年仍然呈增长趋势,到2022年健身俱乐部市场产值规模将达到300亿元。

■策划:新快报记者 罗韵 ■统筹:新快报记者 梁彧

■采写:新快报记者 刘韵 ■制图:廖木兴

健身人口基数低,健身产业市场潜力大

《2018年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指出,我国健身俱乐部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46050家,但健身人口基数还非常低,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可见中国健身产业的发展仍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从发展历程来看,在大众运动健身习惯养成、大型国际赛事带动以及国家政策鼓励的影响下,中国运动健身行业的发展始终保持着稳健的步伐,整体格局稳定。2000年以前,大众健身尚未广泛普及,多为自发行为。而随着国内健身和健美概念开始萌芽,威尔士、浩沙等第一批健身俱乐部品牌陆续出现且聚集于一线城市,多为独立运营,但从整体来看,其管理及服务水平仍较为落后。

进入21世纪初期后,健身产业经历了快速成长的阶段。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激发全社会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关注,从而带动大众运动健身习惯的养成,健身房分布虽仍以一线城市为主,但已逐渐开始向二线城市扩张。截至2006年,英派斯健身已覆盖31个城市,共50家连锁店;宝力豪健身已覆盖23个城市,共30家连锁店。尽管这一时期的健身俱乐部开始扩大,但同质化竞争极为严重。

2010年以后,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带动全民健身的时尚热潮,同时得益于体育产业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大众对运动健身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运动健身从自发休闲模式开始向专业指导模式倾斜。不过供给端传统健身俱乐部的增长遇到了一定的瓶颈,重规模不重服务的弊端显现,且租赁及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导致部分俱乐部盈利能力下滑,俱乐部数量增速下降。

“互联网+健身”兴起 线下业务无太大优势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运动健身行业也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科技的应用为行业的升级起到了助推作用,互联网健身服务兴起。同时,智能科技的应用开始创造更多元的服务方向,如:各大品牌相继研发推广智能手环、体脂称等智能设备;乐刻、超级猩猩、Keepland等新型智能健身房的陆续出现。

相关资料显示,从2015年开始,小型迷你健身房爆发式增长,同时以KEEP、FitTime、超级猩猩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健身创业公司开始崛起。与传统健身行业相比,此类互联网健身平台以“健身服务”为切入口,采用智能小团体授课模式,“约课”“团操”等单次付费模式,用户可以线上学习,也可以预约线下课程,同时储存身体数据、运动数据,灵活性及社交性强,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

以KEEP为例,数据显示,自2015年上线至今,其用户已经累计突破1.6亿,月活超过3000万。早期主要是提供线上运动教学,用户注册后可自行选择场地进行跟随式单项训练。而后也推出了增值性的用户付费高级课程,包括李现HIIT燃脂挑战、邹市明拳击燃脂、健身大V线上直播等,并提供一系列数据记录及分享评估服务,增强用户黏性。目前,线下也成为了KEEP的主攻战场,但是与传统健身房相比,并无太大优势。据报道,Keepland采用的是小团体的授课方式,用户付费上课。而传统的健身空间,包含了教练、器械、教学等内容,反而更能满足用户的全方位健身需求。可见,即使互联网健身品牌已经在线上积累了一定的用户资源,但是若想将其商业模式拓展至线下及变现,所面临的困难与传统健身房相差无几。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