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岭南书派形成及发展得益于南海书家
日期:[2019-08-25]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黎向群(书法家)

从岭南书法发展史来看,自秦汉至元代,传世书迹罕见,仅有唐代的张九龄、南宋的刘昉、白玉蟾书作书迹传世。直到明代,岭南才出现与中原、江左颉颃的书家书作,岭南书法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为世人所认识。

一、岭南书法流派生成地主要在南海

岭南书法流派的生成与发展恰恰得益于南海这一块沃土。明代以降,南海经济文化的发展迅猛,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需求与之相适应,地方文化教育、书画艺术氛围越来越浓郁。霍韬等人在西樵山设立书院,讲授理学,培育人才;各地的文人骚客留下题字题诗的碑碣摩崖,成为南海的书法文化风景线。因此,西樵山不仅成为佛山地区理学文化的重地,而且是岭南地区的书法圣地。

南海书法,代有名家,各领风骚,如:谢景卿、谢兰生、吴荣光、何文绮、冯承修、潘衍桐、熊景星、罗文俊、孔广陶、招子庸、谭莹、陈序球、谭宗浚、区渐逵、明炳麟、廖廷相、朱次琦、方青莪、游显廷、杨裕芬、黎湛枝、戴鸿慈、康有为、叶炳华、区大原、李宗颢、江孔殷等人为代表的南海书家,阵容强大。碑、帖两派的主要创建人物,皆是南海书家。

二、岭南“帖学”一派

黎简是开启金石书法风气者。谢兰生是黎简的学生,得黎简书法真传,他在黎简“执笔最正” 的基础上发展为《书诀》,对指法、笔法、墨法、气韵诸方面作深入研究。并提出“平腕竖锋,虚拳实指” 的理论,后将此理论和笔法传授给朱次琦。朱次琦,道咸年间,岭南大儒,其学术思想对中国的学术以及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少时已负才名,年十三,其诗被阮元所重,十八岁时师从谢兰生,自此书法大进。书作雄浑苍秀,直迫颜真卿。康有为对其师朱次琦十分钦佩与推崇。康有为在继承岭南书法传统的同时,广采博收,锐意革新,自成自家风格,弟子众多。有陈千秋、梁启超、崔斯哲、罗惇曧、罗复堪、江孔殷、康同壁、邓仲果、刘海粟、徐悲鸿、易宗夔、肖娴等人。

三、岭南“碑学”一派

吴荣光是集经学、书画、金石学和收藏家于一身的大家,更是“由帖入碑” 的先驱并成为流派,影响岭表。直到李文田的出现,岭南碑派才正式形成。李文田,咸丰九年(1859)进士,会试探花,是粤中著名学者,通晓兵法、经史、天文、地理之学,对金、元故实及西北水地的研究十分精通。学书初时专攻于欧阳询,中年以后,博采汉、魏碑刻,参融邓石如、赵之谦笔法,卓然成为一代碑学大家。岭南碑学发展到康有为,扬碑抑帖,从理论到实践,将中国碑学书法推向高峰。他的碑学思想,风靡全国,而且影响到日本、韩国书坛。

四、岭南书派生成的人文艺术特色

岭南书派的文化特质及书风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岭南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包容性和开放性,吸收与创新,朴厚大方、温文尔雅是其重要的特征。岭南逐渐形成了帖学与碑学的两大书法传统:一为黎简—冯敏昌—谢兰生—朱次琦—康有为一脉,二为吴荣光—李文田—潘存—张荫垣—陈乔森—邓承修—江逢辰—曾习经—康有为一脉,谢兰生、吴荣光、朱次琦三人是主要的传承者,最终都归结到承继者康有为身上,岭南书法从此形成碑帖合流的格局。

岭南文化由中原文化、广府文化、吴越文化、潮汕文化、雷阳文化、琼台文化组成,体现了其开放性、兼容性的文化特质。对待外来文化,采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学习态度,最后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延续并发展岭南文化。在吸纳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岭南人也努力将岭南文化“走出去”,岭南不仅是输入库,也是精神文化财富输出的宝库,为中国书法文化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岭南书派的生成,一是得益于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二是以其包容、开放的胸襟接纳、学习外来文化。岭南书派的思想理论在中国书坛影响深远,主要得力于康有为的贡献。康有为是在继承岭南帖学、碑学的两大传统以及沈曾植、郑孝胥、李瑞清、曾熙等人碑学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到实践,为中国碑学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于右任“运碑入草”在碑帖融合的实践上大胆探索,是继康有为在碑学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碑学的思想理论、艺术实践并未达到帖学的高度,所以碑学仍是一个未完成的时代课题。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