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李劲堃:持续外出交流有助于勾勒广东美术强省轮廓
日期:[2019-08-25]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简介 李劲堃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州美院院长、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美协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

■颜苏平 风起 150cm×110cm 2014年

■李节平 立秋·收良姜 165cm×135cm 2017年

■冯少协 海上丝绸之路 150cm×260cm 2018年

■李东伟 海岸线·光 之一 183cm×145cm 2017年

岭南画派与长安画派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有效碰撞

岭南与西北,虽然地理位置上并非接壤,但近百年来,两地画家却意趣相投,互访之后更诞生出了重要的艺术精品,岭南关山月、黎雄才两位先生的西北写生可谓其二人艺术探索的重大转折,西北画家石鲁到了岭南之后所绘的《家家都在花丛中》成为了行内佳话。日前,广东画院再次以整体的艺术面貌亮相陕西,两地的当代交流与历史交往成为近期行内的焦点,广州美院院长、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美协主席李劲堃围绕相关话题,接受收藏周刊独家专访,他表示,持续外出交流,给各地人民勾勒出美术强省的轮廓。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广东陕西两地有强烈的文化认同

下一步或推进两地艺术家更深入交流

收藏周刊:老一辈有西北石鲁对岭南“家家都在花丛中”的感叹,也有关黎西北写生的重要转折,岭南与西北互相影响早已有传统,时隔多年,这一次广东画院再到西北交流,前辈的交流经验对当下有哪些启发?该如何继承和发扬前辈到不同地域的探索精神?

李劲堃: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岭南画派的艺术家高举着革新开放和融汇中西的新国画理念。在新国画的形成过程中,岭南画派的画家和西北画家在当时有过重要的交织。当时包括西北地区的赵望云、石鲁等先生,广东的关山月、黎雄才等前辈先后进行了新国画的探索。一个西北、一个东南,却在特定时期在新国画的探索中,得到了有效的碰撞并产生了艺术上的友谊。

上世纪80年代,广东画院完全恢复之后,对外交流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后来包括汤小铭、王玉珏、林墉等画家也曾主动走向西北,延续沿海的广东画家如何通过寻找古朴憨厚的西北题材进行推进中国画探索的传统。出席本次展览开幕式的西北老画家王有政先生就深情地回忆起当年广东画院到西北交流时结下的友谊,如数家珍地把当时的画家名字逐一回忆起来。

收藏周刊:两地几十年的密切交流,确实是一个独特的美术现象。

李劲堃:广东、陕西两地艺术家能够持续几十年不间断地交流,在其他地区实属少见,更难得的是互相之间的那种文化认同十分强烈。因此, 经过这一次展览之后,也让我们萌发了新的设想,或可互相安排画家到对方地区,互相表现截然不同的地区的风貌,通过“陕西画岭南、岭南看陕西”的不同视角,一方面加深画家对彼此间的文化理解,另一方面,在同期作为交流活动进行推出,提供不同视角的艺术表现,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学术意义的学术探索活动。例如刚刚你提到的,石鲁笔下的《家家都在花丛中》和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关山月先生的《山村跃进图》,都是当年他们在面对新题材时如何用新的技法表现的范例,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范例,而今天的我们,则需要创作出更多属于当下的范例。

收藏周刊:当年的赵望云、石鲁等老先生在新国画探索方面,跟岭南画家如关山月、黎雄才等先生会有哪些不同?或者我们可以看到陕西的画家在这方面探索中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李劲堃:不同的地方,首先是时间的前后关系,岭南画派在新国画探索上,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中最早的,这也是两地画家的集体共识。而从表现手法上,我们看到赵望云先生在表现西北风情的时候,尤为大气沉着;石鲁先生的《转战陕北》的画风则充满着西北人浓烈的文化特性,还有他的《南泥湾途中》等作品都是新国画探索中最有成就的标志之一。

同样,广东方面从“二高一陈”到关山月等先生,也涌现了不少代表作。比如他早年在西北写的一批速写人物及写生都远远不同于同期的其他创作。这是新鲜的地域特征给画家带来新的刺激所形成的不同艺术风格。再如关山月与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与石鲁先生的绘画就有明显的不同,前者大气磅礴,后者的作品充满着西北憨淳的文化性格。关山月的《塞外驼铃》也是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作品。而杨之光先生所探索的新人物画与刘文西先生笔下的人物,也截然不同。

展览是向外省的同行请教或者展示

广东美术力量的重要途径

收藏周刊:持续地到外地办展,对画家会有哪些影响或推动的作用?

李劲堃:作为一个区域重要的学术机构,不停地到其他地方进行学术交流,坚实了广东作为美术大省走向美术强省的步伐,在这个过程,其实不但广东画院做了相应的工作,其他相关的重要艺术机构或组织,例如广州美院、广东美协、广州画院以及其他民间文艺组织都有持续往外走的经历,正因为有如此多的外出交流,才更好地给全国各地人民勾勒出了广东作为美术强省的轮廓。每一次到外地展出,都是画家向外省的同行请教或者展示广东美术力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每一次的展出都是对画家在构筑广东美术力量坚实旗帜方面的考验。因此,每一个人都会十分重视这样的展出,并不敢轻视。

收藏周刊:这次展览,画家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这种重视?

李劲堃:我自己就带了一张13米长的大画,林蓝书记则带了一张巨作,林永康老师更把自己的多件精品悉数展出,冯少协也展出不少巨幅的肖像精品,李东伟带去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海域题材的作品,黄国武的当代笔墨探索也全面呈现。这构成了广东画院多元的风格面貌。西安美院院长郭线庐评价,广东画院画家个人风格鲜明,给西北地区展现了“多元与极具生气”的美术风貌。

说一代不如一代,是一种错觉

收藏周刊:广东画院早期有关山月、李国华、王玉珏、林墉等国画大家,而近年来,在全国性的展览获奖上多为油画将领,如林永康、孙洪敏、宣新明等,在新时代,曾经属于广东画院的中国画优势该如何继续发扬呢?

李劲堃:对于任何一个美术类的学术单位,不同时期,一定会有不同门类或者画种出现。关山月先生在的时候,给人一种中国画是优势的印象,王玉珏先生的作品获奖,就认为人物画题材占优,在评价一个学术单位的时候,不能因为一些人发展好了,就说另一些人退却。这种评价如同时常会有画画“一代不如一代”的那种声音。但如果我们把历代的作品同时展示,我们只能说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点,我们应该懂得观察不同时代的画家如何把其所在的时代特点表现出来。现在年轻画家所画的一些工笔或山水巨作,可能对于几十年前的画家来说,不敢想象的。说一代不如一代,是一种错觉,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可能跟我们缺乏一个长期陈列美术作品的场所有关。在欧洲有不同专业的美术馆,因此他们的艺术家要选择的时候,对过往都有非常清晰的判断。他们不会说莫奈的画比伦勃朗的画要好,因为没有可比性。我们在看古典时期的作品,可能有庄严肃穆的压抑感,但当我们看印象派乃至现代派之后,又不得不感叹他们的大胆尝试,在我们去到蓬皮杜艺术中心看到的那些当代艺术,也不得不佩服他们能有如此多超乎想象的想法。

如果我们能够有一个把历代作品都悉数陈列出来的展馆,在我们反复系统地看完之后,我想画家们会对自己的定位更加清晰,而不只是拾人牙慧。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