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下午5点放学,劳碌在外的紫城村家长却毫无担忧——紫城村5点学堂名如其实,5点准时开门迎“客”,监督学习、指导阅读、教授书画……持证上岗的社工“小姐姐”精通“十八般武艺”,陪功课、陪聊天,还能陪精力充沛的小伙子们上场打篮球。“孩子在学堂,我特别放心,进去这几个月,儿子身体长得好,成绩也节节高。”一位在县城打工的妈妈说,村里的5点学堂,就是分文不取的优质辅导班。
5点学堂是广东民政厅社工“双百计划”与省民政厅精准扶贫的完美合体。在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的韶关市新丰镇紫城村,贫困户不仅享有民政厅驻村干部的全力帮扶,还拥有双百社工事无巨细的贴心体察。纤毫不遗的探访,恰如双百社工以不停歇的双脚走村串户描绘靶标,而驻村扶贫干部,每一次都能据此放大招,精准而迅速地解决贫困人员最迫切、最紧要的需求。
“社工就是扶贫工作队的左膀右臂。”紫城村驻村扶贫队队长、村第一书记刘钢如是总结。他说,广东民政厅的双百计划与精准扶贫在紫城村“邂逅”,碰撞出直接又高效的扶贫新模式。
扶贫概况
紫城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
2016年开始,广东省民政厅派出驻村工作队开展驻村扶贫工作,次年,民政厅与南部战区政治工作部、海军陆战队训练基地开展双拥“共建、共扶”行动。帮扶至今,省民政厅总共筹集投入扶贫资金1826.1万元,其中,民政厅自筹1400.13万元(含南部战区160万元)、争取筹集社会资金273.17万元、有劳动力贫困户财政生产发展资金共计152.8万元;组织开展精准扶贫脱贫项目42个,其中有收益的项目13个。
截至目前,45户贫困户全部实现预脱贫并达到“八有”标准,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1.2万元;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底的0.45万元提高至30多万元,帮扶成效得到贫困户、当地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一致认可。紫城村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示范村联片打造先行点、农村养老示范点、农村村务公开联系点、广东省“儿童之家”和韶关市“妇女之家”创建点、新丰县基层党建示范点。
【因户施策】
“没想过自己能做老板,这都是扶贫政策给我的惊喜”
刘钢是广东省民政厅政策法规处副调研员,2019年2月20日,他有了一个新身份——紫城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预备”队长兼第一书记。
2016年全省精准扶贫工作展开,至2019年,首批派驻入村的扶贫队长任职期满。按照省扶贫办统一部署,“新老”交接要在5月10日完成。但心急的新队员正月十六就打好行李,风风火火赶到紫城村,“我们来给老工作队打下手,熟悉熟悉村里的情况。”提前到岗的扶贫干部,无非是想尽早进入工作状态,担心自己因生疏村情“掉链子”,使紫城村扶贫工作出现“空窗期”。
扶贫工作队的办公地点设在紫城村村“两委”办公楼3楼,爬上楼梯,左边有一处十多平米、类似阳台的空地,墙上画有一幅醒目的扶贫地图。地图是彩色的,每一种颜色上都写着字,清晰标注全村12个小组、45户122名贫困人员的居住分布,“12种颜色区分组别,每一种颜色代表一个村小组。”刘钢站在地图前用手指勾画,“你看,紫色9组贫困户比较密集,有7户。”
地图上不仅标有贫困户的地理位置,还在两侧写明近期扶贫工作内容、目标,每一天每一阶段需要做什么,一目了然。“这里,还有这里,开学前一定要核清贫困户子女的读书状况,该发教育补助的,提前做好准备,要通过自己的行动,让贫困人员信任我们。”刘钢的手在地图上画了几个圈,两位站在他对面的扶贫副队长点头微笑。
贫困户丘小妹对社工站和扶贫队非常信任。她有4个孩子,自己患有肾结石,丧失部分劳动力,丈夫做搬运工,收入仅够维持一家三代的温饱,直到扶贫队因户施策给予她养鸡产业的扶持后,生活才有了起色。但让丘小妹不安的是,四个女儿中两个妹妹还在读幼儿园,学费开支不菲,家庭负担沉重。“再熬1年,等老三读小学,就能省一大笔钱。”丘小妹告诉记者,扶贫工作队和村里的社工站非常关心她,隔三差五就入户了解情况,家里有什么困难,都能即时解决,“他们就是我的‘大管家’,遇到问题比我考虑得还周到。”
和丘小妹一样放心过好日子的,还有贫困户朱翠花。她的大女儿患有红斑狼疮,从13岁确诊以来,医药不停地治了整整10年,一家人因病致贫。
“扶贫工作队一来,就帮我们买了榨油设备,现在不用出门打工,家门口也能赚到钱足够生活。”朱翠花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充满感恩,“我从没想过自己能做老板,这都是扶贫政策给我的惊喜。”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