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亦师亦友的他们,一步一步带领学生成长为那个最优秀的自己(1)
日期:[2019-09-11]  版次:[A04]   版名:[城事]   字体:【
■华南理工大学教师张东与学生们一起在研发机器人。


想了解张东和名震全国 的“华南虎”的日常吗? 更多精彩,请扫二维码

“明星学生”背后的师者们:

今年,是中国第35个教师节,35年来,我国教师队伍取得长足发展。全国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73.83万人,比1985年的931.9万人增长79%。这1673万多的中国教师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广东各类学校中,冠军、明星学生层出不穷,他们每一个人的成才成名背后,都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今天,我们走近这几位明星学生背后默默耕耘的师者,通过他们的故事,去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师者们的匠心之路。

温和派教师张东:

“犯错也是成长的过程,

可以犯错,但不能一错再错”

“年轻的时候经历痛苦挫折是幸运的,也是生命给予的宝贵礼物。”连续两年夺得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总冠军的华南理工大学华南虎战队今年失利了,曾在夺冠现场偷偷抹泪的带队老师张东,这一次却没有哭,反而称这届参赛队员是“幸运的一届队员”。

在张东看来,各种比赛赢来的奖杯奖牌都是副产品,只有学生的成长,才是真的王道。为此,他从来都允许学生们犯错,甚至鼓励他们去犯错,因为“犯错,也是成长的过程”。

首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战队队员

张东与机器人大赛的渊源,要从2001年举办的“首届中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Robocon)”说起,当时组队参赛的任务,落在了中国第一代机器人专家,张东的硕士生导师老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谢存禧教授身上。也是那一年,学校首个机器人实验室应运而生。而张东,也被选拔为第一届参赛队员,从此,便与机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东回忆,第一届15个参赛组员经过7个多月的日夜奋战,打造出了寓意为“龟鹤延年”的“吉祥号”机器人。他们被评选为“首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的种子队。自此之后的17年,无论是在读硕博时还是留校任教后,他都一直在指导基地的学弟学妹们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并在2010年谢存禧教授退休后负责机器人实验室,一路与实验室同成长。

梦想打造“中国的波士顿动力实验室”

大型机器人大赛,除了需要长时间的备战,还需要技术过硬的队伍、足以支撑的费用、训练场地等等各类条件。单单就费用一项,就无法估量。“这就像个无底洞,多少钱,都烧不完。”张东说。

2014年,RoboMaster全国机器人大赛诞生了。几名热爱机器人的华工学子,与张东一起凑了不到5万元,有人甚至拿出了在大学近一万元的奖学金,期望让华工机器人重新出征!然而,这些钱用起来捉襟见肘。“我们把钱花在设计和优化机器人上面,其他地方能省就省。”当时的副队长蔡德铮说,为了省钱,队员当时连一个电钻都舍不得买,一台机器上的上百个螺丝都是手工拧上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5月,这帮年轻人组成的“华南虎”和“赤刃虎”战队,代表华工参赛,一举闯进总决赛十六强。看着学生们的激情和努力,张东也默默开启了“拼命三郎拉赞助模式”。

2016年,“华南虎”捧回了全国赛的季军奖杯。2017年,“华南虎”历史性夺得了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总冠军。这是过去十多年来,广东省高校第一次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上捧走冠军奖杯。次年,“华南虎”再次蝉联全国总冠军。

如今,华南虎已有正式队员78人。庞大的团队,以及一年要参加的各类比赛,使得实验室的费用也与日俱增。“学校给的资金不足比赛总费用的一半,剩下的资金就需要找企业赞助了。而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去拉赞助。”张东笑着告诉记者,今年3月至4月,他一个月就写了6本资金申请书,“自己都觉得自己牛了,哈哈!”

而正是有张东在背后的支撑,基地的队员们才一路勇往直前。华南虎现任队长邹旭书就说:“有张老师在,我们就能安心打比赛。就能在这个平台上,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作为老师的张东也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打造“中国的波士顿动力实验室(全世界最顶尖的机器人技术实验室)”,“我希望我们的实验室有一天能成为‘中国的波士顿动力’,在此之前需要一点一点把人才培养好。”

“允许我们犯错(不能超过2次)”

“温和的”“可以怼的(有理的)”“爱开车却从不翻车”“允许我们犯错(不能超过2次)”……在学生眼中,张东是团队里最没脾气的那个“灵魂人物”。张东也自认为,自己是个大部分时间都是属于温和派的师兄。

邹旭书对张东允许队员犯错的理念,是支持的。“他(张东)常说犯错也是成长的过程,成长就是需要代价的,可以犯错,但不能一错再错。”邹旭书说,事实的确是这样,大家这样成长起来更快。

说到这些,头发有些花白的张东笑着吐槽:“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每一届都有人犯同样的错误,比如我们实验室的无人机,年年都有人玩坏了,一台5万多元呢!但话说回来,实验室这些设备,就是给他们用的嘛。”

“这个实验室就是一个全方位培养人的地方,通过比赛、通过犯错,可以让他们成长得更快些,这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坚持梦想的韧性、抗挫折的能力。”张东说,他一直都放手让队员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大胆去闯。这,就是张东践行的因材施教,“提供一片条件最好的土壤,让师兄师弟们去‘用手思考’,成长为那个最优秀的自己,也成就最优秀的团队!”

同题问答

新快报:您当初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

张东:我是哈工大来华工读硕博,觉得这个学校很有底蕴,而我的家也就在广州,留校离家也近。我也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看着师弟师妹们成长。

刘炜浩:一开始当老师的父母是不希望我当老师的,但机缘巧合下我还是成了一名老师,更幸运的是,最终成为了自己喜爱的篮球老师,并小有成就,父母为此也略感欣慰。

林晓滨:刚开始我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后来发现国内关于这个项目的教练很少,我就留校当教练了。

新快报:作为老师,你最有成就感的是什么时候?

张东:他们的快速成长就是最好的回馈,因此当他们学会感恩,学会致谢所有人,就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刘炜浩:看到学生一次次取得成绩,一次次为学校、为广东省、为国家获得荣誉时,就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林晓滨:看着我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新快报:作为明星学生背后的老师,您有压力吗?

张东:没有,现在的荣誉和奖杯根本不算什么,这都只是成长的附属品。

林晓滨:压力肯定是有的,自己,学校,外界都会对自己和学生有期待。但是学生自己的压力也很大,我能做的就是开导他。

■策划:新快报记者 陈红艳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罗清峣 实习生 吴蔼玉 通讯员 卢庆雷 朱小翠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视频: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