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70年道滘照相馆留住无数街坊的美好时光
日期:[2019-09-20]  版次:[G03]   版名:[新东莞]   字体:【

■新快报记者杨英杰 通讯员赖惠芳 刘应林

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张一寸照,到结婚时的老式婚纱照,再到每年喜气洋洋的全家福,照片定格了人们太多珍贵记忆,也能从照片中窥见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发展成果。70年,风雨无阻,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在道滘有这样一家照相馆,它开业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是新中国成立后,道滘镇的第一家专业的照相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转型创新,到如今的南方照相馆和东方照相馆,从黑白胶片到彩色数码,它的镜头记录下太多道滘人精彩的瞬间。

当年,照相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说起南方照相馆与东方照相馆,老一辈的道滘人并不陌生,人生中的第一张“大头照”就在这里拍摄。但它前身其实是“道滘供销社照相馆”却鲜为人知。

道滘第一代摄影师黄成回忆:“我先在莞城美丽照相馆边做杂工边照相,后来才到道滘做的,当时道滘照相馆还兼职牙医,我们是首家专业的照相馆。”黄成是道滘供销社照相店的创始人,尽管已近90岁高龄,回忆往事仍然思路清晰,十分健谈。

黄成16岁时从祖籍新塘到东莞莞城的美丽照相馆当杂工,由于当时照相行业还没兴盛,为了生计,照相馆老板也做起镶牙事业,期间黄成得到老板的赏识,让黄成在拍照和镶牙中选其一学习,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拍照,后来在工作中,他一边工作,一边学拍照。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黄成认为照相事业前景不错,随后转折来到了道滘开设照相馆,一干就是几十年,多年来,他风雨无阻,经历从黑白胶片到彩色数码,用镜头记录了许多道滘人精彩的瞬间。

“当时我们的工作环境还是很落后的,全部由手工操作,相机是用木制作的,拍一张照片,从拍摄到交货给客人,都要花上三四天,调色剂没有现在那么先进,后期冲晒工作非常复杂,温度、时间很难把握。”黄成说。

据黄成回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候的照相馆会设有橱窗,在橱窗就能够看到许多别人拍得很漂亮的照片,老百姓每次经过都会驻足观看,可以说照相馆是人们心中的“圣地”,但是因为照相价格昂贵,便不会轻易踏足进去。“那个时候拍一张照片需要三毛六,平时前来拍照的人比较少,都是一些工人过来拍,或者学生拍毕业照,农民收入低微,根本谈不上拍照这种‘消费’,一般等到春节的时候,才会一家人穿上家里最好的服饰,来拍家庭欢乐照。”

改革开放摄影业迎来大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爱好广泛,生活文化越来越丰富,有一些经济条件好的人都会自行购置相机,对生活拍照记录。”为了适应新形势,黄成不但做好照片冲洗工作,还应客户要求,上门拍摄学生毕业相、满月照、生日照等,东奔西跑、加班加点成了他们当时的工作日常。“那时候就是每家每户帮别人拍,然后送照片的时候收费,每逢节日或春节都会忙不过来,因为来照相馆冲洗照片的人也很多,我们还要出去拍照。”

多年来,照相行业从黑白到彩色,彩色到数码时代……经历了多次转变。” 黄成说,为了适应市场,照相馆也尝试过一次次的改变,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照相行业也迎来一次新机遇。

子承父业 守业创新

黄成的儿子黄庆东是照相馆的第二代接班人。黄庆东回忆说,当时他有一份在外人看来是“铁饭碗”的好工作,但他选择子承父业创办了当地第一家东方照相馆。

接手工作后的业务非常忙碌,照相生意蒸蒸日上。为了进步创新,黄庆东开始招揽人才,学习新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在传承中坚守。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黄庆东的店已经走到照相馆的稳定时期,成功转型,照相店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不仅在道滘开了多家的分店,甚至在万江、洪梅、东城等镇街都开设了分店。

如今,我国市场经济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革,人们日常生活中手机照相的使用已经深入每个人的生活,现在,手机的像素越来越高,再加上美颜、滤镜的帮助,随时随地就能够拍摄出自己满意的照片,发展到了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局面。

虽然,照相已经不再是件新鲜事了,但无论如何,照相馆的发展变革也折射出了时代进步的特点,而每一张老照片,都是道滘发展的见证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