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画家要具备诗性的思维观
日期:[2019-10-20]  版次:[A14]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王诜(北宋) 《渔村小雪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李毅峰 著名画家

吾观今人古人都喜欢“游山玩水”,圣人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文人们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游山玩水”可谓在一部中国文化史中玩出了境界,玩出了心情,玩出了诗词,也玩出了山水画。

闲暇重读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特别有感悟。其《诗辨》一节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多美的诗境!作为山水画家,这是梦寐以求的境界啊!于是我们想到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想到马远、夏圭,想到倪瓒、八大……高境已入心境,山水诗境与山水画境,殊途同归。这让我不得不又翻开盛唐王维诗集。王维的诗作就是这样的一种诗境和山水之境。他最有名的《终南山》一诗是他游历此地时的感悟:“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首诗描写终南山的雄浑气势。尤其“白云”两句,把山中的云霭,写得闪烁不定,飘渺幽约,诗的意境阔大雄浑,又有一种空明变幻的样态,如欣赏一幅动态的山水画卷。

王维是著名诗人,也是著名画家。他信奉佛教禅宗。禅是一种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返照,于外间世界的风云变幻不取不舍,而以本心为独立自足的世界。这种对内心世界的返照和体认,必然带来体验的独特性。王维深谙其妙,他在《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中写道:“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心不世也,而身未尝物,物方酌我于无垠之域,亦已殆矣。”

王维是以这种“幻化”的眼光来看人生,看山水,看世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一切都在有无色空之际。这种思想方法,渗透在诗的艺术思维中,便产生了空明摇曳、似有若无的空明与淡远的审美境界,也让他在自己的画中融进了这一思想观照下的山山水水,打开了千年文人画之一脉。

另外,王维的《泛前陂》一诗也是如此的诗境:“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空明灵动的境界,万物生生不息,这本身就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

这类诗作在王维集中比比皆是。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登河北城楼作》)“寥廓凉天净,晶明白日秋。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赋得秋日悬清光》)都有着空明摇曳而又雄奇阔大的境界!诗中的情境,同样打开了山水画新的空间观,让欣赏者不仅可“游山玩水”于实境,更能于“虚境”中生出生命的内蕴和精神的寄托。

苏东坡评论王维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也成了中国画发展史中划时代的理论标志,引领了山水画这个文化的大命题,山水画由此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表征。

画家要具备这种诗性的宏绰的思维观,在对山水的饱游饫看过程中,运用想象力将更多的主观情感贯注到要表现的崇峦丘壑中,突破现实的空间,使这些山树白云成为情感和心性的载体,从而创造出一个心物合融的山水大境界。

画家当读诗啊!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