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绘画没有天才,它只是一种修行
日期:[2019-10-27]  版次:[A14]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

■杨小彦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大多父母由于缺乏对艺术的专业认识,又对孩子施以无与伦比的操控和权威,轻易把个人的观感强加给他们,结果就是,孩子无一例外地都对某种写实有强烈的兴趣。

如果成年人过于主观地认定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就一定会把这种观点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强加给下一代,矛盾因此出现,很多人不注意调节和沟通,矛盾最后就会演变得不可收拾。我有一个朋友的小孩,20多岁大学毕业,待在家里不工作,抱怨父母选的专业不对,到了这个时候再来处理问题就已经晚了,我看国内很多家庭都有类似的矛盾。所以,两代人的关系要从画画的时候开始处理,从小就要处理好。

如果小孩有某种问题,首先是成年人要检查自己、认识自己。把小孩送来学画画的时候,家长应该要有正确的认知、明确的目标,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真能成为艺术家。反过来看,孩子涂抹、描绘其实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这是一种游戏,国外就有艺术游戏的活动。如果孩子能沉浸在一种正面的艺术游戏中,这会对成长非常有益,人的情感能在游戏中得到抒发,兴趣被理顺,焦虑才能被去除。对于孩子的成长,我更看重一种品味、一种对世界的善良看法,而不是真正成为很厉害的画家。

当我们过分热衷教孩子画画的时候,需要警惕是否存在拔苗助长的可能。老师或家长的作用就是让孩子维持画画兴趣,给予一定帮助,告诉他一些概念,比如什么是地平线,引导他往一个方向走,但同时,我们对他的期望也要恰到好处。画画是一种健康的游戏、一种品行的训练以及兴趣的培养。当把学画变成游戏的时候,儿童自然能在游戏当中有所收获。

有一次,广东美术馆为2岁多的儿童做了天才画展,我当时就说,得警惕拔苗助长。孩子画得天花龙凤不说明任何问题,世界本来不存在儿童画,如今之所以讨论儿童画,是因为与20世纪早期的现代艺术运动有关。按照心理学的研究,所有早期儿童的描绘能力都大同小异,年龄越小越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全世界的儿童到了3岁,在不断涂抹中总会出现封闭现象,这与个性、与天才无关。

绘画没有天才,越小的孩子越有才气,越大的孩子越没有才气。皮亚杰说过,当抽象思维开始发育时,儿童喜欢写实,但今天我们教育的结果是,儿童画已经成为样式,各种比赛、考试、分级使我们对儿童画形成统一看法。

1975年出生在广西一个壮族美术工作者家庭的王亚妮,当时年仅4岁就在刘海粟的支持下,第一次举办了个人画展,她的画还印成邮票,非常出名。但她到了十一二岁就再也没有画画天赋,所有画画的天才一定夭折。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儿童画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为的,它并不能直接促进孩子持续涂抹或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为此,我觉得主流美术界的共识应当是,一方面把儿童学习艺术作为修养、品行、游戏和创新的训练,另一方面不要过分吹捧儿童、不要过度宣扬所谓的儿童天才。儿童过早进入天才阶段,事实上对他的成长没有什么帮助,还可能成为畸形的天才。

父母送孩子画画是值得鼓励的,因为小孩通过绘画、通过集体的创新来获得一种品行与修养。但同时,父母对于儿童的绘画表现,个人认为不必有过分的期望,因为它只是一种修行。随着儿童的成长,不论他是否继续画画,是否去学更正规的、更严谨的素描或造型,只要在早期保持描绘的兴趣,没有受到挫折,就一定会发展出意想不到的结果。以上所谈的,表面上是关于学习绘画、关于如何看儿童画,背后其实是如何更好地处理两代人的关系问题。

(节选自杨小彦演讲主题“父母如何看自己孩子的画”,原文有删节)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